品味渭南民俗 感受浓浓年味

家乡区县: 渭南市临渭区

    进入腊月二十三,就开始过年了。传统习俗里,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是有讲究的。民俗——让我们品味到了浓浓的年味。

    春节的准备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就已经开始,家家户户要备办年货,购置年画,拆洗衣服,打扫屋舍,布置内室,名曰“扫舍”。街巷村院,锣鼓喧天,年味渐浓。县城天天过集,叫“乱号”。农历腊月三十日,称为“除夕”,百业封门,惟药铺开一小窗随时售药。家家户户门上贴春联,多用红纸,寺庙用黄纸,“灶君”用绿纸,逢丧事未过三年用蓝纸或白纸。院舍布置神位供桌,备祭三代宗祖及财神、土地、灶君诸神。正厅贴“福”、“禄”、“寿”、红“斗方”。除夕夜,屋内灯烛通明,老少团聚,焚香祭祀。之后,捏馄饨,包饺子,吃夜饭,拉家常,鸣放鞭炮,不到子夜不能睡觉,称为“坐夜”或“守岁”。建国后,祭祀渐改。正厅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贴毛泽东像、红对联。近年来,多贴中堂字画。除夕夜,仍有“坐夜”、“守岁”之俗,城镇有的家庭还在饭店包年夜饭,全家人围着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了所有家庭的共同选择。

    正月初一,又称“大年初一”,俗谓“过年”。凌晨,人们普换新衣,焚香燃烛,祭祖敬神,鸣炮迎新。早饭大多吃水饺或馄饨、年糕,且以能吃到内包钱币的饺子为有“福气”。有的地方还讲究在大门内平地横挡一根棍,俗称“挡财神”。早饭后,晚辈给长辈拜年。合阳县西南讲究初一敬神,初二祭祖,初三开始拜年。长辈给孩子发糖果、核桃、红枣和压岁钱。人们巷道相见,遇长者作揖或鞠躬,遇同辈拱手,颜笑,相互祝贺。是日,有的村镇敲锣打鼓,有的演戏,有的耍社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焚香祭祀、作揖磕头等俗渐废,代之以点头微笑,握手问好。20世纪60年代,曾兴起“团拜”。师生、师徒之间,多以年画、贺年片相赠。当地驻军、机关单位、人民团体、乡镇村组,普遍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召开军民联欢会,举行文体比赛,为烈军属、五保户做好事等。到了20世纪80年代,还走访离退休干部,召开会议表彰文明村、五好家庭、双文明户,发奖挂牌,佩戴大红花。进入21世纪,还兴起给远方的亲戚朋友电话拜年,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拜年等。

    正月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互祝新年,直到正月十五。礼品多为蒸食,有油馅角角、包子、花卷馍等。有的地方很讲究,给老年人送的是“油角角”,给壮男送的是“银子罐”,给妇女送的是“花娘娘”,给男娃送的是“喜馄饨”,给女娃送的是“花面鱼”。女婿拜岳父母多在初二,外甥拜舅舅多在初三。新婚夫妇走娘家,要带名酒、大肉、糕点、大馍四样礼。娘家要赠给女婿衣物、鞋袜等礼品,回时另带若干糖果、核桃、大枣之类,进村撒给凑热闹的人分吃。初五俗称“破五”,要吃饺子,忌出门,出门有“破财”之嫌。初五过后,开始干农活,但节日气氛不减,至正月十五,几乎天天鞭炮不断,锣鼓喧天,尤以十五日为甚。

    元宵节也是热闹非凡。农历正月十五日,古称“上元节”,今又称“灯节”。节日前,各家除给自家小孩购置灯笼、蜡烛外,还要给童年外甥送灯笼。另外,大荔、蒲城讲究新婚第一年娘家给女儿送灯;华县南塬讲究当日新婚夫妇到娘家提灯,住一晚,第二日返回;潼关讲究新婚第一个元宵节要到娘家住3天,称“躲灯”。送灯必附垂灯馍——面鱼,俗称“追巴”。舅给外甥送灯要连续送到外甥11岁,到12岁时,停一年,称“空灯”,再到13岁时,父母为子女“完灯”,舅家改往年送纸灯笼为送在门前两侧挂的绸子大灯、宫灯,后来也有改送马灯、手电、台灯的。从正月十二日晚开始,小孩普点花灯,群聚街头巷尾,放鞭炮花火,戏耍追逐,煞是热闹。大荔县一带,娘家要给出嫁女送鹣鹣馍,简称“送鹣”。送鹣必须成双成对,意寓夫妻比翼双飞,同偕到老。十五日清晨,人们鸣放鞭炮,有的摆设各种蒸食祭神献祖,给祖先献“枣山馍”,给土地神献“狗儿馍”,给面瓮献“猫儿馍”,给水瓮献“鱼儿馍”,给灯前献“鸡娃馍”,给财神献“刺猬馍”,在水井口献“蛤蟆馍”。黄昏时,人们先向祖坟“送灯”,然后至家中处处张灯,各种灯具,盏盏点亮,不可“空灯”,谓之“除虫害”。晚上,家家户户老少欢聚,同吃元宵,以示团圆吉利。

    灯节一般连续三个晚上,十四晚上试灯,十五晚正灯,十六晚烘灯。其间,多大搞民间文艺活动,白天踩高跷,抬芯子,耍血故事。晚上,家家户户门前高悬彩灯,锣鼓喧天,跑旱船、竹马,耍狮子、龙灯,放花火,唱大戏,为一年到头最热闹的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社火会”年有增加,个别村的社火还进县城表演。20世纪80年代,节日还举办“灯会”、“灯展”,开展灯谜活动,进行城乡文艺表演。进入21世纪,小孩打的灯笼花样繁多,既有传统的火葫芦,也有塑料的、各种动物造型的、装电池的、带声音的等等。

沫琪(2014-04-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