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是陇东特有的民。据记载:“城乡人民多依崖掏穴连壁接住,间有土墙瓦房,均尚坚固,不事砖砌粉壁之饰。”山塬村落大抵是窑洞庄基,其分布大都按血缘家族关系,以族为村,亲族为户,一户一宅,多沿向阳塬边或依山凿窑,因势起屋,成村而建。窑洞这种陇东特有的民居建筑,在平凉市的灵台新集、龙门、百里、蒲窝等乡和泾川县南、北二塬最为典型。
旧时,窑洞的勘定需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定方位,“封符立桩”,选“黄道”吉日,方破土动工。座北面南庄基的窑洞布置一般都是厨灶居中,主座偏旁,客屋居左,畜圈居右,通道正出。
塬区以地坑庄居多,大多呈正方形或长方形,深约5—10米,面积约200多平方米,四周开孔凿窑,一般凿5—7孔,也有多达十几孔的,但都为单数,这个数目与当地的长幼主次的风俗有关。中间多作老人长辈的居室,左面一般作灶房或长子的居室。塬区窑一般高2.5—3米,宽2.2—2.5米,深2.5—5米。有些人不修地坑庄,而是打土基子在地面上箍成窑洞(俗称箍窑)。有的直接用石头砌庄面,砖头箍窑,那就更为优美了。
山区的人多依山选好地形,修成崖面,在上面凿窑,然后用砖封间子安上铁门窗,以前则是用土基子封窑,木门木窗,稀泥抹墙。山区的窑都比塬区的窑大,一般高3—4米,宽2.5—3米,深3—10米,有的更深。俗称“土窑崖庄,锅头连炕,烟囱朝上”,这是山区人民最理想的居室。
窑洞最显著的特点是冬暖夏凉。清时惠登甲就曾写诗赞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夏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
民俗
1、放河灯:河灯文化大约起源于春秋时期,是平凉泾川西王母文化的遗存,至今保持已达两千多年,进行这种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目的在于祈雨,敬神,求得上天保佑,使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秦民安。相传公元前169年,西王母要去东南巡游,临行前令手下把风神和雷神两位尊神叫行到宫,吩咐风神去睡觉不要刮风,吩咐雷神要三天两头打雷下雨。因为风神和雷神两都耳聋,一个也没有听准。风神是主管刮风的神,平日里谨慎小心,生怕误了西王母吩咐的事情,三天两头刮风,直刮得天昏地暗,土焦地干;雷神是专管打雷降雨的神,他误听为西王母让他去睡觉,加上平日里懒惰,一睡就是三年,直到西王母驾云归来,回到行宫,看到夜晚泾河灯光通明,人头攒动。一问才知,雷神睡了三年觉,没有降一点雨,风神刮了三年风,时而大风,时而小风,一天没停,天下大旱,边疆三年灾荒,黎明百姓苦不堪言,夜间张灯正从泾河里挑水抗旱。西王母一怒之下,撤了风神、雷神的职。并令新任风神、雷神一旦发现泾河灯光,便及时降雨,使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自那以后,每逢天旱,黎明百姓家家户户制作河灯,夜晚成群结队来到王母宫山脚下,在泾河上漂放。西王母看到河灯,便知民间发生了旱情,令雷神及时降雨,解除民间疾苦。百姓为了感谢西王母的慈悲情怀,每逢西王母的诞辰等重要节日,也欢天喜地制作河灯,到宫山脚下的泾河中漂放,以示庆贺。这一活动堪称平凉独特民俗的代表。
2、点“法”:每年端午节前,平凉市崇信县黄花、赤城一带和放羊娃早早从杨柳树上砍下树枝,选一根粗壮高大的木头做芯子,栽在早已选好一个高峁上,将其它树枝围绕着芯子垒成塔形,这就是“法”。
到了端午节凌晨四五点钟,全村男女老小戴上香草荷包,端上早已做好的酒醅子、晶糕、煮鸡蛋,吆上自家的牲口、羊只汇集到垒“法”的地方,人们把各自的食品摆在法的周围。这时,早已选好的一个羊官用火将法点着,人们手拉着手围着大火堆跳舞,把“点法”推向高潮。直到天色大明,村里的姑娘、小伙们就到山洼洼、沟坡坡拔地椒草,在野鸡冠花、蒿子草上摆露水,据说,姑娘的手摆过露水绣花捏针不出汗,心灵手巧;小伙子的脚摆过露水变得勤快,早早会瞅到媳妇。
3、背“猴”:每年一踏进腊月门,崇信县所有当年嫁出女儿的人家将酒碾成米,再磨成面。正月十四晚上,将面用开水烫后做成窝头壮焐在锅里,使其发甜;元宵节清晨,再用旺火蒸熟,按照本家族中长者的年龄数或者女儿父母年龄相加数,再捏一个约有尺许,头项、肩膀、腰背、脚面等处都长满小灯的面猴。小面灯和猴灯里面都插上棉花芯子,添上清油,等天一黑,在院子中间先放一张方桌,方桌上架一个小炕桌,炕桌上又放一个量米用的升子。面猴就安放在这个最高处的升子上。这时,新婚女子、女婿走过来,先拜过天地、双亲、再拜过父老乡亲和面猴。然后小两口用麻秆点火。从面猴头顶和那盏灯开始点,接着由家人、亲戚和村里人依次将所有的面灯点着。这时面猴七窍生烟,火眼金晴,煞是威风。欣赏一番之后,随着一阵鞭炮响声,前来观灯的大人小孩一拥而上,去抢面灯,所有的面灯一抢而空。只有那新面猴,早被机灵的新女婿抢去。即使有人故意恶作剧将面猴抢走,新女婿也要带上礼品上门赎回。次日,新婚夫妇“背”着面猴回家,蒸熟擀成面卷吃掉。因此,有的乡村把点猴灯还称作新女婿“背猴”。点猴灯习俗与希望早生贵子的传统观念有关。
4、娶“黑媳妇”:古时,崇信县北塬地区一位富户人家的公子瞅上一个其貌不扬但却琴棋书画皆通的聪颖女子,非她不娶;女子也倾慕公子的才貌而非他不嫁。这本来是一桩美满的婚姻,却难坏了爱面子的公婆,婚期一推再推。后来,不知是谁出了一个主意,将结婚的时辰定在了晚上。婚期的前一天下午,婆家人抬着花轿,赶天黑来到新婚女子家。吃过晚饭后,抬上新娘子,不吹不打不放鞭炮,摸黑赶路。无论如何也要在天亮之前赶回。这样,“丑媳妇”便巧妙地避开了众人的瞧看。如今北源的黄寨乡、高庄乡还沿用这种习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