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2001年06月25日,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至此,中国的世遗已经增至43处,位居世界第三。
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北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为多层建筑,高于一般的民居,比普通民居坚固厚实,窗比民居开口小,外设铁板门窗。碉楼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可居高临下还击进村之敌。
按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石楼、夯土楼、青砖楼、混凝土楼等,其中混凝土楼最多。
石楼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开平现存石楼10座,占碉楼总数的0.5﹪。
夯土楼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
开平碉楼
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
砖楼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开平现存砖楼近249座,占碉楼总数的13.6﹪。
混凝土楼
开平碉楼
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开平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80.4﹪。
按使用功能分
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众楼、居楼、更楼等,其中居楼最多。
众楼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居楼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
更楼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1]
2相关价值编辑
历史见证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
开平碉楼
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合在碉楼上,使之成为留置于故土的一片精神守望地。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集中展示
在开平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门类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碉楼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池塘、村口的榕树,形
开平碉楼
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前面是成片低矮的民居,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开平碉楼成为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1]
开平碉楼的历史,也曾有光辉的一页,抗日战争时期,开平赤坎民乡团自卫队七勇士凭借雄踞在谭江边的险要——一个南楼的碉楼,七天七夜狙击企图从水路进犯的日寇汽船,消灭日寇十六名。后来日寇恼羞成怒,公然不顾国际法,用大炮将南楼击穿一个大洞,发射毒气弹、毒昏七勇士。后日寇将七勇残酷地杀害。南楼七勇士抗日英雄事迹至今在开平人民中广为传扬。南楼,就成为开平人民抗日战争的丰碑。
3历史沿革编辑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开平雕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
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
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
民国元年(1912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2007年,开平碉楼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开
开平碉楼
平现存的碉楼,大多是民初开始建立,建碉楼的本意不是让人观赏,而是御贼和走避洪水。建国前,开平境内盗贼蜂起,洪涝不断,民不聊生,不少华侨、归侨、侨眷被害。苦不堪言,有见及此,乃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由于侨居欧美各国的影响,所以碉楼的建筑风格和式彩就多种多样。后日寇将七勇士残酷地杀害。南楼七勇士抗日英雄事迹至今在开平人民中广为传扬。南楼,就城为开平人民抗日战争的丰碑。
开平碉楼独特的建筑风格及其历史背景,受到
开平碉楼
国家的重视和爱惜。1983年秋,国务院建设部委托由北京、天津的几所大学的教授、学者六人组成的中国古代建筑考察组各地考察。在广州,由广东省建筑所推荐,专程驱车来到开平考察碉楼。在开平,考察组先后在碉楼数量最多、式样最丰富的月山、水口、沙冈、塘口、赤坎、百合和蚬岗等地速绘、拍摄碉楼图片四百多多幅,并采集了大量的碉楼详情和史料。
有兴趣的欢迎大家来江门看看..
我的梧桐子主页:江门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pengjiang.html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Baby_Y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69773962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by520by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