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在安徽凤阳的一个农民家中。
幼年,其父母早亡,只得投奔舅舅家中,帮同村的地主到小山下放牛。
朱元璋,从小与牛为伍,对牛有着深厚的感情。地主太抠门,他经常吃不饱,只得在放牛之际采摘一些野菜、野豆、野果烧来吃。在众多的野生食物中,对豌豆情有独钟。
一年,安徽又逢饥荒,一批难民路过凤阳,将朱元璋放的牛抢去。
朱元璋因此被地主赶出门后,到一座小庙当了一名小和尚,负责打扫佛台。
他把佛台上撤下的豆油、豌豆粉、面粉放到一起,分别加工成豆蓉、油酥,然后,按照牛头的形状捏成一个个点心,用火烘烤熟后,供自己解饥。是这“牛头”状的点心,让他养成了强健的体魄,为日后征战南北、坐上皇帝的宝座打好了基础。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虽吃遍了山珍海味,但是,总觉得它们不如自己当年做的点心那么好吃。于是,便叫来御厨,按照他的做法,将点心做了出来。他将点心赐给大臣们品尝,问:好吃不好吃?大臣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吃!好吃!此乃天下之珍宝也!众大臣虽然吃了这点心,但是却不知道这点心叫什么名字。于是,便启问圣上。朱元璋见众大臣吃得眉开眼笑、油酥挂到胡子上,便说:这是“豌蓉牛头酥”。于是,“豌蓉牛头酥”的名字便扬开了。
为了拉拢众大臣的心,朱元璋还将“豌蓉牛头酥”作为奖品,奖励给那些有功之臣。
当年,镇守江阴的吴良、吴桢二兄弟,帮朱元璋打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守江山、驱海盗,创出卓越功绩,也得到了朱元璋的奖赏。他俩将“豌蓉牛头酥”作为供品供奉在自己家中,焚香、礼拜。而他们的家厨则偷偷模仿制作一些“豌蓉牛头酥”,供主人及其家属品尝。于是,江阴便有了第二代的“豌蓉牛头酥”。只不过,当年“豌蓉牛头酥”不是一般平民百姓所能看到、尝到的,且它用料高档、制作的方法不那么简单,因而在江阴民间未能传开。
但它还是流入民间,被高水平的白案厨师模仿像了,让人们今天依旧能见到它的身影,尝到它的美味。
在江阴的传统点心中,“豌蓉牛头酥”名气虽没其他点心来得大,但是,它也是一道货真价实的名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