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在最难懂方言里是排在第九位的,因为客家人最早其实也是中原人,所以跟北方的普通话有点像,但是要说的话,还是挺难的。各地方言各有千秋,各有独特之处,客家方言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地去琢磨的话,其实意外地有意思。
在对食物的动作上,普通话一般对固体食物的吃的动作和液体食物的喝的动作在称呼上是有区别的,对固体食物的话就是“吃”,液体食物的话就是“喝”。但在客家话里,不管对什么,只要是往嘴巴上送的,通通称为“吃”(也有说法叫“食”),所以我们普通话说“喝水”,其实在客家话也就是“吃水”,抽烟也是说成“吃烟”。在小学时我们学的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里面其实也是客家方言来的。 客家话的一日三餐不是分“早中晚”饭,而是以时刻来代替。早饭叫“食(第一声,下同)朝”,午饭叫“食昼(读zhu,第四声)”,晚饭叫“食夜”。
还有一些形容动作的词也是很有意思的,让人不得不叹服客家话的博大精深。像这样:捏捏捏捏(请用一二三四声读,下同)就是形容扭扭捏捏;唧唧唧唧就是形容某个人很吵,讲话叽叽喳喳;歪歪歪歪就是形容某个人大呼小叫;嘎嘎嘎嘎就是形容某个人讲话很大声等等,诸如此类的很多。虽然本地人说着不觉得怎么样,但仔细想想,其实真的蛮搞笑。
在对人的称呼上也是很有趣的,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对人的称呼上的本地味更浓。在称呼男人的时候,都会在昵称后加上“古”,而女人就会加上“妹”或“妹哩”;对长辈的称呼基本都是“阿 长辈称呼”,像爸爸就会叫“阿爸”,爷爷叫“阿公”,不过对外公外婆有所不同,是叫“jia公,(jia读第三声)jia婆”,媳妇儿称呼自己的公公婆婆就叫“家官家娘”。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实在是多的说不出来了。
中国地大物博,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语言文化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使用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作为一个客家人,我衷心希望客家子孙,不管现在正在家乡的,还是正在世界各地游离的,都永远记住自己的母语,永远记得“涯系客家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