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地小物博,这个物博不仅是说资源多,更是说文物出土的多。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在六合出土的文物。
编钟:
1964年,南京博物院在六合程桥中学出土的两座东周古墓中,清理出土两组有铭文的“编钟”,一组9件,一组7件,均系成组乐器,形制、花纹皆相同,大小依次成编。由于春秋时期的六合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制造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程桥东周墓、长山和仁东周墓出土的成套吴国编钟、编镈为全国罕见。除此,还有大量的青铜礼器、兵器和锯齿镰等物制品,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光彩照人,表现了六合先民高超的智慧,非凡的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这一考古成就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地区十大考古成就之一。编钟今存于南京博物院。
石镞、骨镞:
六合程桥大墩子商周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1992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博物馆和六合文保所在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200平方米探方内,出土大量的石斧、石锛、石镞、玉琮、陶网坠、陶纺轮、骨镞、骨饰、蚌镰及骨雕图腾,用料讲究,工艺精湛,对研究滁河流域商周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龙形玉璧:
棠邑自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明清皆有赋予自然、寓意人文的宝玉石器物出土。具有代表性的有:祈祝天地和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龙形玉璧,祈求万事如意的如意纹玉璧,精雕细琢的镂空玉耳环,水晶球饰品和水晶烟嘴等。
陶纺轮:
纺轮——古代纺线用的砣。羊角山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纺轮分别刻有人物、五星翅膀、C字形的图案;当纺轮转动时,分别出现人物侧身翻、飞转的五星和放射的几何纹,使周而复始的机械运动被描绘得富有感情和生命力。这些陶纺轮中难得的精品曾于1995~1996年随中国“人与神”文物精品展赴英、法、德等欧洲五国展出。
石器: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众多六合先民生活在程桥羊角山、薛山、乌龟山、卸甲甸等滁河流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在生产实践中,先人们制造出了石凿、石斧、杯、碗、盆、罐等石器、陶器,以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这些珍贵的石陶文物对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