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名人(21)

家乡区县: 佛山市高明区

粤剧伶王薛觉先:多少名伶,师出薛门

薛觉先(1904-1956年),原名薛作梅,别号平恺,祖籍顺德龙江,生于香港,幼年家贫,15岁从香港圣保罗书院中途辍学,靠打各种杂工维持生活。因喜欢做戏,18岁跟姐夫学戏,自此与粤剧结缘。19岁入名角众多的“人寿班”,主演《三伯爵》一举成名。
1926年时,首次“触电”,出演无声电影《浪蝶》,结识女主角唐雪卿,并结为夫妇。1928年后,先后成立觉先声班、电影演员培训班等,并演出中国历史上首部粤剧有声电影《白金龙》(1933年)。
自此,演戏和拍电影并重,奔波于广州、上海、香港三地。1953年《伶王艳史》上映后,才结束电影生涯。1956年,因病逝于广州。
他开创粤剧“薛派”表演艺术,擅长生、旦、净、丑等表演技巧;他调教出白雪仙、梁素琴、林家声等名伶,大老倌罗品超、罗家宝等也受过其指导;他,就是风靡伶界大半生,被世人称为“万能老倌”的薛觉先。
薛觉先祖籍顺德龙江乡十三坊,1956年因病去世,倒在戏台上,演的最后一出戏是《花染状元红》。
7月10日- 16日,在佛山市图书馆,薛觉先(1905- 1956年)艺术人生回顾展举行,逾200幅图片讲述了他的一生。
成名前,曾“走后门”
1922年底,19岁的薛觉先成名了,成名作是一部西装粤剧《三伯爵》。剧中,由他扮演年轻的伯爵富有余,属文丑戏戏路。他在片中耍出“飞鞭自回”的绝招,一举成名。
这出戏后,薛觉先成为当年粤剧舞台年轻一代中擅长古装和时装、丑生和小生角色的佼佼者。
当年,薛觉先能演出这部剧,多少有些“走后门”的意味。1922年下半年,才19岁的薛觉先在正印花旦千里驹的引荐下,进入人才繁多的“人寿班”演丑生,因饰演角色入戏,千里驹对他很满意,并嘱托编剧特意为薛写个剧本《三伯爵》。
此前,他曾替人演出“天光戏”,扮演小和尚,诙谐有趣,被班主聘为“拉扯”(即演各种各样的配角)。
后来,薛觉先吸收京剧特点,表演技巧全面,生、旦、净、丑样样在行,因此被称为“万能老倌”,但他最为出色的还是演小生。
博采众长,革新粤剧
粤剧已成功申请为世界“非遗”,这一传统的艺术,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和时代的发展,曾多次进行改革。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薛马(薛觉先、马师曾)就是粤剧改革的先锋,正是这一轮革新,奠定了现代粤剧的基础。
薛觉先对改革粤剧的曲牌和唱腔贡献良多。他将在上海搜集到的江苏、浙江一带流传很广的民间小调,如《孟姜女》、《无锡景》等引入粤剧,重新填词作为粤语小曲。
当年,薛觉先与梅兰芳交往密切,也曾吸纳京剧的特色融入粤剧。如将京剧的“五音乱弹”、“快三眼”、“原班”、“倒板”等声腔融入粤剧唱腔之中,使粤剧更婉转动听。
由于对京剧情有独钟,尤其喜欢周信芳的戏,也爱京剧演员高雪樵、王虎臣的武打戏,薛觉先后将京剧“北派”武打和粤剧“南派”武打糅合,独创“打北派”。他甚至将小提琴、吉他等乐器引入粤剧乐队班子。
旧时,戏台边上就是个大杂铺,卖小吃的,做小手工艺术的,都在舞台周边。
薛觉先带着戏班演戏时,也对舞台环境进行改革,坚持禁止舞台周边杂七杂八的东西,以保持粤剧演出的高雅性。
多少名伶,师出薛门
1928年,薛觉先与首任妻子唐雪卿组建演出剧团觉先声班。1933年,香港解禁粤剧男女合班,觉先声班又成为粤剧史上第一个男女戏班。
与薛觉先祖籍同为顺德的粤剧名伶罗家宝(生于1930年),曾创出粤剧“蝦腔”。他12岁正式进入粤剧行,首位老师是自己的父亲,一位当时著名的打锣师傅。后出入觉先声班,耳濡目染“薛腔”。他创造的“蝦腔”,也吸收了“薛腔”的优点。
罗家宝回忆,1955年春节,剧团上演传统戏《红楼梦》,其中一幕《宝玉怨婚》,他去请教薛觉先,薛不厌其烦地连身段带唱腔一遍一遍地指导。其中一句“河调慢板”唱词是“行不安,坐不宁,心迷意乱”,薛觉先唱到“坐不宁”时用一个坐的姿势,双手的水袖搭在膝上跟着身体摇两摇,姿势十分好看,让罗家宝多年后仍记忆犹新。
不仅是罗家宝,红遍粤剧界的百岁大佬倌罗品超,也曾是薛觉先的学生。罗品超年少时,先后从广州方寸儿童班及八和粤剧养成所学艺,出道后一度在觉先声等戏班担纲,深受薛派艺术的感染。
其实,薛的正式徒弟只有白雪仙、梁素琴和林家声等几人;包括罗家宝在内的弟子,多是成名后,为得名师指引才拜他为师。这些人中,有“女薛觉先”陈皮梅、罗艳卿等。多年来,得他教诲的艺人无数,比较出名的还有上海妹、小飞红等。
作为粤剧界的老前辈,薛觉先与许多名伶有过交流。薛觉先夫妇热情好客,家中经常高朋满座,1930-1950年代,不论是香港,还是他在广州的寓所,都经常有名伶造访。众人与薛觉先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薛觉先的寓所被称为“粤剧艺术学院”。

毅丶(2014-12-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