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作为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文化积淀丰厚,人文历史悠久。以“德”、“和”为核心的周文化经过春秋战国“儒墨道法诸子百家”的继承和创新,经过汉唐宋明经学理学、文人学士的弘扬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精神文化谱系,也使得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文明中焕发出璀璨的光芒。我们今天研究周文化,发掘周文化的思想文化宝藏,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周文化产生的政治历史背景周文化产生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从周太王迁岐到武王克殷前后100多年期间。那时,人类社会正处在奴隶社会后期,殷商王朝贵族十分腐化堕落,特别是武丁以后,腐化更甚、国势日衰,到纣王时达到顶峰。商纣王专横跋扈,施行暴政,残害忠良,失去人心,商朝的官吏和贵族过着荒淫无度的腐朽生活,整天饮酒作乐,淫乱好色,打猎游玩,荒废耕地,万亩良田蒿草遍地,让麋鹿禽鸟生长;相反,把奴隶不当人看待,想出各种残酷的刑罚,随意打骂,榨取财物,罚做苦力或任意驱役、杀戮,甚至活葬;商统治者沉溺在酒里,日夜酗酒,洒池肉林,腥秽冲天,连天都发怒了,《微子篇》说,“小民方兴,相为乱仇”,奴隶和下层百姓起来造反,此起彼伏,方兴未艾,商汤国力已汲汲可危,国势日衰。与此相反,居住在华夏土地西北部的周部族正在掘起,他们靠着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勤劳致富的精神创立了一个历史的辉煌。周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迁入岐山之前,一连九代居住于幽(陕西旬邑、彬县一带),时间大约二百余年,到了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时期,因不堪戊狄侵扰,遂率领部族南迁,经永寿、麟游翻山越岭,西南而渡漆水,迁至岐山之阳的周原沃野。这里南有秦岭作为屏障,比枕千山余脉,群峰逶迤,山峦叠嶂,中部为广茅平坦的渭水平原,姜水、渭水、雍水、横水横穿腹地。这里川原相济,宽阔平坦,山水兼得,土地肥沃,春生夏长,草木丰茂,气候湿润,很适合农业生产和栖息居住,擅长农耕的周人,认为找到了最好的宝地,“周原朊朊、堇荼如饴”《诗经》,灿烂的岐周文化就在这块自然条件优越、社会风气良好的王道乐土上逐渐萌生。《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富饶美丽的岐山给周人带来的不仅是丰衣足食的物质文明、还有乐善好施、和谐礼让的精神文明。幽地(今咸阳武功)和其他地方的人,听说古公是个仁人,纷纷扶老携幼前来归附,人口比居幽时增加一倍多。古公让归附来的人自己开荒种田,划分田地,采取“助耕制”,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个带有封建性质新的生产关系的逐步推广,顺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因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经王季、文王、武王三世继续发展,历精图制,艰苦创业,国富民殷,终于强大到足以翦灭大国商。《鲁颂· 宫篇》也说,“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至于文王,缵(继)大文之绪(事业)”。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历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个凤鸣岐山的故事。《竹书纪年》曰:“周文王之年有凤集于岐山”;《国语》云,“周之兴也,凤凰鸣于岐山”,故《太平寰宇记》按,因“名此山为凤凰堆”,《诗经·大雅·卷阿》记述“周成王出游,召康公从,并陈《卷阿》诗篇,其中就有“凤凰于飞,岁羽 岁羽 其羽”凤凰鸣矣,于彼高岗”。今周公庙北边的凤凰山就是来源于凤鸣岗,又称凤鸣堆,是一座高大突起的山岗,凤凰堆旁,有一个凤凰巢,人称“丹穴凤迹”,宋代在其周围建有凤山楼。
凤鸟兴周与周王兴周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三统一,山青泉胜,林茂粮丰,自然凤鸟集群而来,这里天时;朊朊周原,堇荼如饴,这是地利;最重要的人和就是周室有一个敬天保民,重农尊贤的优良传统美德,凤鸣岐山的传说给周文化的千古流传赋予了传奇的浪漫色彩。
二、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文化从广义讲,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从狭义讲,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形态都有与之相应的文化。我们今天所说的周文化是指周初的圣贤“三王”(周太王、周文王、周武王)、“三公”(周公、姜太公、召公)和劳动人民顺应历史潮流,继承夏、商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所创造的文化,是与自己政治、经济形态相适应的独立的意识形态。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源远流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崇尚礼乐。周公摄政后,除广泛实行分纣制和制定一整套严格的封建宗法制度外,极力推行制礼作乐,为巩固分封制和西周统治阶级已取得的权利和地位,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规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这种具有等级性的各项制度的总和即称为“礼”,“礼”与“仪”、“礼”与“乐”往往连用,所以称“礼仪”、“礼乐”(《左传》僖公二十七):“礼乐,德则也”。这里的“则”就是法则、制度,也就是说在一切生活中的行动必须按规定的礼节与仪式去作,不能超越“礼”的规定的范围。它表现在婚丧、祭祀、朝聘、盟会等一系列活动上,都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是不同的,其实质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周公所制定的周礼则包含政治制度、典礼仪式、伦理规范等多种内涵。
所谓“乐”就是音乐,制礼时,配以相应的音乐。《礼记·乐记》说,“礼以道其声,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乐的名目繁多,号称“经礼三百,典礼三千”(《礼记·礼器》),说明当时的礼乐已相当普遍。
尽管“礼乐”是当时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政治工具,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从客观分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疑起到了巩固社会秩序的作用,同时也促进有关手工业的发展。可以说西周的礼乐制度,为今后中国封建礼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千年不变的模式。
(2)仁政治国商纣王专行暴政,失去人心,众叛亲离,只好登楼自焚。周代贤明君主从商汤灭亡教训深刻意识到实行暴政的严重后果。因此,从建国初期就采取仁政治国的政治策略:一是礼贤下士,仁慈爱人,长久争取人心。周文王曾经多次登门拜访姜太公,商讨兴周的策略。正因为周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目中不暇食以待士,”所以“士以比多归之,”连许多在殷王朝做大官的大人物都纷纷叛纣归周。二是行善修德。文王自商纣姜里回到岐周,“乃与太公阴谋(秘密谋划)行善修德,以倾商政”(《通鉴外记》卷二下),不难看出,行善修德既是争取民心,壮大自己力量的政治需要,更是推翻商汤,夺取政权的斗争需要。“得人心者得天下”、“仁者无敌于天下”,岐周的政治家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三是见善即行,立马就办。他曾“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土,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文王曰‘善!’对曰‘宿善(赞赏某种善言却不尽快实行)不祥。’是曰也,发其仓府,以赈鳏寡孤独”(刘向《说苑·政理》)。孟子也曾热情介绍周文王的仁政善举说:“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仁者世禄,关市讥(检查)而不征,泽梁(在湖泊打鱼)无禁,罪人不拏(不株连妻子儿女),老而无妻日鳏,老而无夫日寡,老而无子日独,幼而无父日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实行宽大政策,扶助弱势群体,是仁政的本质体现。
由于周文王行善积德,善于团结内部力量,提倡“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的社会道德,周文王领导的周朝国势日盛,许多小国,以周为师,臣服于周,先后投诚89国。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