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墓群稷山洞石墓群位于齐故城南10公里稷山之上。1983年9月,群众在此山采石爆破时,发现竖道洞石墓一座,深10米,墓室高194厘米,长388厘米,宽370厘米,全部由人工开凿而成。从陪葬的器物分析,此墓为汉代墓葬。经文物部门实地考查,发现稷山顶还有多处墓葬,与其连址的井山顶端亦有多处竖墓道口,两山墓葬构成了“稷山墓群”。1984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山,位于齐故城南10公里,系临淄名山之一。为临淄与益都的界山。1983年9月, 群众在此山采石爆破时,发现汉代洞石墓一座。墓室南北向。造墓方式,先凿一深10米,边长3米见方的竖墓道;再扩凿长80厘米,宽110厘米,高172厘米的南北横式门道; 然后凿成长388厘米,宽370厘米,高194210厘米的墓室。绕墓室上缘一周,凿有等距安着铁钉的石铆孔31个。棺木已朽。
墓被炸开后,梁家终村冷传宾、张国太等将主要器物进行了收藏保管,后有少数人拥入墓室,猎取葬器,致使部分文物分散,所置方位不清。后经查询,收集随葬器物70余件,包括铜器、石磬、微型鎏金编钟、海卵石及器物饰件等。散失于益都地区的件数不详,由益都博物馆收集存藏。
稷山在青州市西北约15公里,海拔260公尺。今属邵庄乡与临淄区(辛店)交界处。《齐记补》云,山上旧有稷祠,齐宣王(公元前320-302年)又曾立孔子庙,故又名孔父山。《益都县图志》云,今山上有石室并画像。
1983年9月,临淄区梁家终村村民在稷山采石爆破时,发现汉代洞穴石墓一座。此后又发现洞穴石墓二座。三墓沿东、中、西分布。
中间的一座墓较大,今己暴露于外。在井状竖穴中,积水甚深。井口方形,宽广各约5公尺。在井内立壁上,凿有三个小龛,即西壁上一龛,北壁上二龛,东西并列。显然,三龛与墓无关,是后代利用壁面所作。1号龛,在西壁上。线刻二人轮廓,皆平顶圆面,穿交领衫,未刻面目。一坐者,一侍立,在其左侧。依大的形体观察,犹存汉风。另在坐者轮廓内,有一浮雕坐像,打破了线刻形象。但浮雕像也己模糊。2号龛,为一圆拱方形龛,在北壁西侧。龛外左右,各有一长方形龛。圆拱龛内,浮雕一坐像,头部毁去,身穿交领衫,袖手坐于低方座上。两侧龛内,各有一人,持笏躬身而侍立,作供养状。二人采用减地平刻技法,与汉画像石技法相似。3号龛,为一尖拱方形龛,大小略同于2号龛。龛内浮雕三人。中间坐者头梳高发髻,面部已毁,颈部有横旋纹,双手合抱于胸前,穿交领短袖衫,似结跏趺坐。其左侧,立一侍者,右手执一圆扇,在坐者头上。坐者右侧,有一较小的侍立者,站于莲花座上。上述三龛,因造像风化不清,加之内容见所未见,故时代及题材,一时难以论断。而三龛雕刻于汉代洞穴墓口,更是闻所未闻也。但2、3两龛大小相似,东西并列,应有内在联系。或许这与早期佛、道并祀有关。
稷山墓被发现后,国家及省文物主管部门,曾两次赴现场考查,又发现山顶还有多处墓葬。与其连址的井山顶端,原来传为凿井以破临淄“王气”的石井口, 亦是竖墓道口。两山墓葬构成了“稷山墓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