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镇反
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在福建搞了名目繁多的匪特应变组织,溃散士兵与土匪集结山头,公开与人民为敌。不少特务与当地惯匪勾结,明散夜聚,抢劫民财,杀害干部群众。逃往台湾、金门的特务机关不断派人携带武器、电台,潜入福建“收编”土匪,伺机反扑。
“土匪与特务嚣张得很,晚上街上除了巡逻值勤的干部,基本没有群众。”崔五喜,1928年9月出生,合涧镇人,南下时任海澄县公安局通讯员。他在谈到解放之初的治安形势时说。
嚣张到什么程度?一、公开给县长、公安局长送恐吓信,要人民政府限期“缴枪”“交权”;二、县城和集镇周边的土匪、特务,一到晚上就在政府周围打枪、扔手榴弹,制造混乱;三、山上的土匪明目张胆四处向群众“派粮派款”,勒索群众钱物;四、在县与县的交界处,山上土匪公开搞“阅兵仪式”,向人民政府示威;五、强迫、收买当地民兵上山为匪,暗杀、活埋区干部、民兵、农会代表;六、造谣惑众,散发传单,制造“世界大战就要发生”等谣言。那时,相当一部分山头、孤岛仍被反动势力控制。他们公开叫嚣:抓一个本地干部赏50个银元,抓一个南下干部赏100个银元,抓一个区以上干部赏200个银元。
海澄县(后改为龙海市)是漳州较小的县,也是南下林县人较为集中的县。在1951年,该县被土匪、特务杀害的干部群众就有30多人。海澄县内溪乡六口碑村陈森淼一家6口,一夜之间全被杀害。该县大土匪黄河东一人就背负130余条人命的血债。
1950年10月以前,福建的剿匪镇反工作存在右倾偏向,群众颇有意见。他们说,共产党啥都好,就是对坏人有点手软。为此,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的右倾偏向的指示》,福建大规模以打击土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反动会道门头子为重点的镇压反革命运动正式展开。当时,就运动进展情况,县委书记还要直接向毛主席汇报。
此前的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两个文件,要求放手发动群众,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县、区分设土地改革委员会,党委一把手直接领导土改。1950年11月30日,福建省委第四次扩大会议作出《关于加紧剿匪镇反及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决议》。土改与镇反同时展开,以土改赢民心、建新政,以镇反平民愤、助推土改。
在同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国等反革命势力的斗争中,区一级基层干部始终处在斗争的最前沿。1949年底至1951年底,共有34名南下干部,为福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就有林县的马玉俊。
马玉俊,曾用名马全,东姚镇安家峪村人,1919年出生,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下后任海澄县第一区区委副书记、组织委员。1950年7月10日下午,当地匪首苏万才潜回老家活动。马玉俊获悉后带民兵前往围剿,在与土匪的战斗中,马玉俊身中三弹,英勇牺牲,时年31岁。
“关他一批,抓他一批,杀他一批,管他一批,不消灭土匪、特务、恶霸决不收兵。”1950年10月以后,随着土改工作的进展,剿匪镇反运动集中展开。当时,各县、区采取的主要措施为:一、依法镇压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二、联合县大队,发动群众,组建民兵,捕捉散匪;三、与驻军、公安武装合作,进剿团匪。到1951年底,仅海澄县就消灭匪特9股,击毙匪首、特务155人,镇压恶霸47名。1952年底,福建境内的主要土匪、特务势力被全歼,人民政权得以巩固,人民群众敢说话了,与新政权的关系更为密切。
林县的土改进行得早,尤其是“桑园整编”以后,林县的土改不仅进行得彻底,也为其他解放区积累了成功经验。有了土改的经历,林县的南下干部在福建当时的土改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先是设立减租、减息试点,而后建立农会、发动群众诉苦、划分成份,最后没收地主剩余的生产资料,征收富农多余土地,对土地、生产资料等进行再分配。海澄县是1950年福建确立的首批土改试点县,1950年12月开始,到1951年3月完成第一批土改。整个漳州市在第一批土改结束后,109个乡的农民每人分得稻谷72斤,平分地主房屋8160间,平分农具和家具8.52万件、耕牛1500头。
漳州地处闽南,与台湾距离最近。当时,在剿匪镇反工作告一段落后,漳州还面临艰巨的海防任务。1953年7月16日,国民党“反攻大陆”首选漳州市东山县,他们以四个主力团、两个海上突击队、两个伞兵中队共13000余人,在飞机、军舰、坦克掩护下,向东山发起猛攻。已是东山县县长的谷文昌身先士卒,带领训练有素的“东山民兵”积极支前,发动群众保卫家园,最终东山保卫战取得了辉煌胜利,共歼敌3379人,击沉和缴获舰艇7艘,击落击伤飞机2架,缴获轻重机枪128挺……毛主席在接到捷报后称赞说:“东山战斗不光是东山的胜利,也不光是福建的胜利,这是全国的胜利。”
东山保卫战的胜利,为福建赢得了长久的和平。从此,南下干部与福建人民一起开始了建设福建、繁荣福建的伟大征程。
建设闽南
从县政府成立,到废除福建旧有的乡镇保甲制度,成立区公所、村公所,从开展人民政权选举到建乡立镇,到1958年,福建全省的地、县、乡(镇)、村四级政权全部建立完善。在南下干部接管龙溪(漳州)之时,除少数干部留地(市)直机关外,大部分参加组建了漳州下辖的县、区级党政群团领导班子。尤其是地处太行山区的林县人,更是克服了人地两生、语言不通、气候不适、习惯不同、环境复杂等一切困难,在地处闽南的漳州地区扎下根来。
在老解放区成长起来的林县人,把闽南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工作中勇挑重担,生活中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和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解放福建、建设福建中屡立新功。1950年10月,漳州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在“林县南下干部”比较集中的海澄县,人民群众踊跃捐款捐物、报名参军,曾捐献“海澄号”战斗机一架。此后,一大部分林县人相继走上领导岗位,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了福建人民的幸福不辞辛劳,甚至流血牺牲,书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奋斗篇章。林县南下干部谷文昌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一个铭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
1950年5月,谷文昌从漳州出发随解放军渡海峡(八尺门海峡,东山与大陆的分界线)解放东山岛,先后在东山县担任城关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1964年调任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文革”期间下放宁化县农村劳动,1972年后曾任龙溪(漳州)林业局长、农办主任、副专员。
千百年来,东山人民被风、沙、旱、涝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已是县委书记的谷文昌为此经常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做梦也在想着战胜风沙,根治旱涝。“挖掉东山穷根,必先制服风沙。”经过多次讨论,县委、县政府思想统一了,谷文昌带领群众踏上了治理风沙的漫漫征途。
谷文昌带着林业技术员,探风口、查沙丘,走遍了东山的大小山头。他走村串户,和干部、农民促膝谈心,制定了“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1956年,东山县第一次党代会通过了全县绿化、根治风沙的决议,谷文昌号召全县人民“苦干几年,将荒岛勾销,把灾难埋藏海底”。1957年,调查组在一个村的沙丘旁发现了6株挺拔的木麻黄,谷文昌第二天就带着县区乡三级干部来到6株树旁。木麻黄在这里能活,全东山岛就能种活。1958年,谷文昌亲任指挥,发动群众和驻岛部队、机关干部、工人、学生,种下1000多万株木麻黄、黑松、相思树幼苗。不料,连续一个月的低温,刚种的树苗仅仅成活了9棵。谷文昌痛心地来到种树现场,对技术员和随行的同志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大家看,不是活了9棵吗?能活9棵,就能活九千、九万棵,绿化全东山。”吃一堑长一智。东山县委组成了以谷文昌任组长的试验小组,种下了20亩木麻黄试验田。为了在全县造林,东山制定了新政策:国造国有,社造社有,房前屋后个人所有。政策调动了群众积极性,试验坚定了群众信心。从1959年开始,连续三年,天一下雨,东山人民就冒雨出动,先后植树8.2万亩,400多座山头、3万亩沙滩,全披了上绿装。几年下来,全县形成每条50至100米、总长达194公里的177条林带,覆盖了东山大地。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ting_yy_3_2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