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旧居是1912年建成的,1966年翻修过一次,1955年到1976年,莫言从出生到从军离开,在这里生活了约22年,后来在当兵期间,回乡探亲,也断断续续地住过。1988年,莫言在高密县(如今的高密市)买了房,和妻子杜勤兰及独生女儿管笑笑从旧屋迁出。1990年,莫言的父母也从这里搬到管谟欣的家里,这座老宅,自此闲置。旧宅是5间共约60多平米的土墙平房,门朝南,屋内仍摆放着莫言几十年前使用过的一些旧物件。东西向有一米多高的土墙,门前有一庭院,面积大约百余平米,种着黄豆和胡萝卜,平时由莫言90岁高龄的父亲管贻范料理。管谟欣说,以前老宅子还有两间厢房,后来随着他和莫言的大哥,还有姐姐的搬出,破得不成样子的东西厢房也就推倒,腾出来做菜园子了。
“2012年之前,平安庄对莫言旧居进行土地所有权登记,因为房屋破旧,当时产权不分的旧宅就随手过户给大哥了,不过大家心里都知道,这房子确权是大哥,实际也有莫言的一部分。”莫言二哥管谟欣如是说。
管谟欣说,如果开发旅游,公益性应该放第一位,他和家里人都赞同免费开放。
对于莫言旧居的旅游开发问题,几位村民也说,应该免费参观,这是村里的光荣。莫言舍得掏钱给村里修路,却舍不得花钱修旧居,他平时就是这样低调。自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仅其小说中塑造的“山东高密乡”进一步为世界读者所知,位于山东高密市大栏乡平安庄的莫言旧居也成为国内游客争相一游的新景点。莫言二哥管谟欣介绍:“自从莫言获奖后,游人基本没断过。清明节假期第一天就有七八百人参观。”持续的人流对莫言旧居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这边厢墙角的砖头被挖走一块,那边厢墙皮被抠掉一点。游客称,把土带回去撒在家里可以沾沾“文气”。
针对“莫言获奖后一直比较低调,在文学爱好者中增添了神秘感,希望他能适当‘走出去’,多与文学青年和公众交流、互动”的看法,莫言也在中澳文学论坛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个诺奖作家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是一个问题,尤其在中国;得奖之后是否要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难题。他认为,从法理上来说,无论获什么奖都不改变获奖者的公民身份,“你的奖金也不是从纳税人那里来的”,因此,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并没有比普通作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义务。于他而言,只想尽快回到书桌前,安静地写写东西,以新作回报读者。对读者而言,比起带走莫言旧居的几撮砖土,多读几册文学书,恐怕才是沾染“文气”更有效的方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