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蚌鹤舞”:群众乐享的文化盛宴

家乡区县: 江西省上犹县

上犹“蚌鹤舞”起源于金辽时期的荆楚地区,明末清初时就已在上犹盛行,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蚌鹤舞”以“鹤蚌相嬉”为主题,融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并加进了鲤鱼灯舞作陪衬,形成一种包括灯艺、灯舞的综合艺术。近年来,“蚌鹤舞”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表演队伍逐年缩小,上犹县加大了对“蚌鹤舞”这一传统客家文化现象的保护力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上犹县是千年古邑,历史悠久,具有十分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其中最富上犹特色的当属民间灯彩舞——“蚌鹤舞”。每到重大节日期间,当地民间艺人便提前赶制鲤鱼、鹤、河蚌等道具,然后走乡串村去演出。当“蚌鹤舞”展现在人们眼前时,整个表演队伍像一条五彩缤纷欢腾的河;像一股锣鼓唢呐热闹的潮;像一片爆竹烟花喜庆的海,令人叹为观止,所到之处人声鼎沸,似欢乐的海洋。

“蚌鹤舞”是前人留下的优秀客家文化遗产,是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蚌鹤舞”是客家传统的灯彩节目,是客家古老灯节风俗在迁徙途中的延续和发展,同中原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它以精美的河蚌、白鹤、鲤鱼艺术造型,清新素雅的舞姿为人们喜闻乐见,是上犹县客家地区民俗史、文化史的一个缩影。“蚌鹤舞”属俚俗民舞,但其淡雅质朴的表演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在观赏中感受文化内涵。“蚌鹤舞”多为“姓氏龙灯”,原是为了炫耀家族势力,人丁兴旺等。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从谱系发展看,它不是单一的,而是群体性的文化传承谱系,所以通常都是在本姓氏传承。现传承下来的有黄氏、郭氏、刘氏、胡氏、温氏等。后来逐渐淡化了姓氏色彩,融入了祈福、驱邪、展示威武强盛、喜庆娱乐等丰富内涵,体现了客家人对和谐、文明、进步的追求和向往。

■表演形式喜庆祥和

“蚌鹤舞”表演由河蚌、鲤鱼、仙鹤、渔翁、茶童、船妹、牌灯和锣鼓彩亭组成,其表演融合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一般由二三十人组成。“蚌鹤舞”的伴奏乐队以民族吹奏乐和打击乐组成,吹奏乐有锣鼓、唢呐等。每组锣鼓由两支唢呐和钹鼓组成。

“蚌鹤舞”表演源于一个传说故事——“蚌鹤相争,渔翁得利”。鹤与蚌相互争斗,演员走八字步,而渔翁则向鹤和蚌挑逗,渔翁在挑逗的过程中,还边逗边唱。把“蚌鹤相争,渔翁得利”的传说故事用拟物的方法进行舞蹈表演,舞蹈步伐多以四方步为主,演、唱结合。以唢呐和锣鼓为音乐伴奏。

“蚌鹤舞”表演在锣鼓的伴奏下开始,演员首先以道白和演唱形式唱述“蚌鹤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然后河蚌和仙鹤以小碾步由舞台两边入场。河蚌仙子头梳古时小姐头,身穿水红色绣花女折子,腰系短裙,脚穿彩鞋,身披用竹材制作的绘有花纹的彩色蚌壳,在唢呐和锣鼓配合下,悠闲地张开壳来缓缓走动;仙鹤童子则头梳双辫,身穿白色打衣,系腰带,脚穿麻窝子鞋,身披由竹、纸编制的丹顶鹤,半蹲前行,身子不停左右摇摆,作觅食状;渔翁则在最后入场,在场边手持渔竿,手拎着鱼线做钓鱼状,随着伴奏声的增强,仙鹤缓缓地靠近河蚌,渔翁在一旁挑逗着让仙鹤与蚌争斗起来,结果鹤的长嘴被蚌夹住,渔翁轻而易举地捕获了河蚌和仙鹤。在表演过程中还不时穿插烟火表演,动作变化多样,如滚龙缠腰、五龙抱柱、天女散花等。

And_(2014-12-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