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象城吗?象城就是靖海的别名!
惠来县靖海镇位于北纬23°、东经116°之处,地处中国南疆突出部,临南海,其海滨疆域26公里,有“亚洲第一高航标塔”美称的石碑山灯塔坐落于此。
靖海因村落分布呈卵形,始称卵州,又因地形似象,别名“象城”。唐宋时,此地已有渔民居住,元顺帝时,附近的大坭都后表楼18乡经常受海寇侵扰,不少村民迂徙至此定居。明洪武二年(1369),广东都司于此设置守御所,隶属于潮州卫,设千户总兵,统兵1121名,名曰“靖海千户守御所”,简称“靖海所”。靖海所的主要任务是抗击倭寇入侵,保疆安民,其次是看押从中原地区流放而来的政治犯。从明洪武年间起,陆续有中原地区的政治犯被流放至靖海,他们后来大多在此安家落户,同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优秀文化,使靖海迅速繁荣发展起来。
为抗击倭寇入侵,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靖海所奉旨建城,历13年始成,清康熙三十八年巳卯(1699)朝廷拨款重修,雍正五年丁末(1727)又修,使之固若金汤。城墙周长501丈,墙高1丈4尺,城墙两边系条石垒筑,中夯灰土。灰土乃砂及贝壳火炼而成,坚固无比,岁月愈久,其固愈坚。城墙上布满垛口,垛上有望孔,城墙内侧设跑马道,跑马道路面距城墙约1.8米,垛口和望孔距跑马道路面约1.5米。
靖海城设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门上均勒石铭写牌匾:东曰“表海胜概”,西曰“靖海安澜”,南曰“化捷趋虞”,北曰“莱钥永固”。4个城门均设有瓮城,每个瓮城面积约300多平方米。当倭寇入侵时,守卫兵士详装不敌,放敌进入瓮城之后,立即将瓮城内外二门锁住,恰好“瓮中捉鳖”!昔时瓮城外均有水池,乃掘土筑城墙时所留。水池有二大功能:一为防卫,当敌人来侵,水池乃第一道护城屏障;二为蓄水,靖海淡水十分珍贵,水池所蓄之淡水,可供军民及牲口食用,有时还可引水池之甘霖灌溉农作物。
靖海背枕丘陵,面向南海,境内少平原,多沙滩。发源于金刚山的学地水、径口水、大山水、头径水四流汇集注入附近的狮石湖,缘靖海镇区而过,出靖海港,纳入南海。海湾石与石碑山形成靖海镇崎角,中间凹入,海外风浪滔滔,海岸礁石纵横密布,为惠来“东土屏藩”。古先贤有诗云:“甘南天泉水甜清,迭石秀丽钟地灵;西湖架山蓝天赤,东海宝塔水连天。客鸟奇峰回音润,南潭映月望海楼;金环玉坦护宝鼎,龙首圣地城隍宫。”此诗既道出了靖海的地形地貌,又描绘了靖海的 风光。
象城内,地势中间突起,向四周倾斜,貌似覆鼎。建筑物多为泥木结构平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西仁街、大中街、东大街、北大街四条街形成十字形,直通四个城门。1952年,南城门连城墙被拆除,北门、西门、东门连同部分城墙今犹存,约有600多米的城墙保存完好。此外还有一个城角楼,虽然有所残缺,但却原汁原味,原物原貌,古风犹存。
2007年,适逢盛世,靖海镇党政顺应民心民意,将所存之600多米古城墙及东、西、北城门及城堡按原貌修葺加固,清理杂草垃圾,使之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又保留昔时古城风采。
如今,象城古城墙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象城外,年产值20多亿元的靖海电厂拔地而起,沿海岸线错落有致展开的风电场,一架架风车迎风飞舞,蔚为壮观。宽敞笔直的滨海长廊,闪烁的路灯、缓缓行驶的小轿车以及悠扬的渔歌,伴随着象城人的轻盈舞步,辉映成一幅意境深远、既古老又现代的生活图景,象城人有感而发:“昔象城,今象城,今更象城!”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23024975.html
顺便关注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Sen201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