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营经济重返我国国民经济舞台。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几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市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梅州市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至去年底,全市民营企业累计达到7248家;民营企业上缴税收34.75亿元,占全市税收82.56亿元的42.1%,出口总额实现3140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67000万美元的46.87%,安排就业人员48.5万人。
破茧成蝶:民营企业里的金凤凰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民营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替补到绝对主力的蜕变,终于破茧成蝶,培育了一大批土生土长、优秀的民营企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成立于1993年的广东梅雁企业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市首家上市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产业涉及建筑业、服务业、运输等行业。近年来,该公司在水电能源转型成功后,向高新技术领域迈进,并积极参与资本市场运营,创造最大的公司效益。
广东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工业、三高农业、房地产开发、商业贸易、工程建设、旅游开发等多元化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成立于1993年12月,注册资本1.28亿元人民币。公司下属有控股公司广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广东宝丽华服装有限公司、梅县雁南飞茶田有限公司、梅县宝丽华花木有限公司等十余家骨干企业。近年来,仅广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每年纳税总额达2亿元以上,成为我市支柱性企业和地方纳税大户之一。
继梅雁股份、宝新能源上市之后,广东明珠、嘉应制药、塔牌集团、威华股份、超华科技相继上市,目前我市共有7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发展和壮大为我市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本支持,加快了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对梅州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市委、市政府提出,我市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争取通过3至5年的努力,实现市直企业和各县(市、区)至少有1家上市公司,全市的上市公司达到10家以上,目前我市民营企业中的一批佼佼者已成为我市准备上市的后备企业。
商会桥梁:企业稳健发展的助推手
据了解,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工商联积极发挥该会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大力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在2004年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市工商联主动收集民营企业意见和呼声,反映民营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一系列政策性的意见建议,并协助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各类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会,积极参与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为发挥民营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的灵魂作用,增强企业家管理水平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市工商联与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建立了培训民营企业家的合作关系,从2005年至今,有100多位企业负责人参加培训。根据会员企业层次、知识需求和发展实际,开展了以创新发展理念、创新经营管理、创新技术品牌为主题的民营企业家培训活动,整体培训企业家达2000多人次。同时,从2005年开始,在工商联的协助下,在嘉应学院开设清华总裁班,掀起我市企业家学习、培训的高潮,市政府还专门为此批出专项资金。经过几年的培训、学习,大大提高了我市企业家管理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推动了我市民营企业的快速稳健发展。
市工商联时时处处为民营企业的权益着想,2004年,市工商联成立民营企业投诉中心,深入细致地做好每个投诉案件的调查督办工作,切实做到每件投诉有着落、有回音。投诉中心成立以来,接受各类投诉、咨询、求助38宗,为民营企业挽回经济损失或得到经济补偿累计1900万多元。
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回馈社会,市工商联大力引导和教育民营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我市民营企业也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历年来都为社会光彩事业捐款捐物,仅去年我市民营企业参与捐建学校、医院17所,到位金额4980万元,各种社会公益、赈灾扶贫捐赠16693万元,参加光彩事业的企业达到42家,到位金额9748万元。
政府重扶:全心服务企业发展
为鼓励和促进个私经济快速、有序、健康发展,我市先后出台了多个优惠政策,对个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单独设立梅州市中小企业局,是市政府组成部门,为正处级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去年,市财政专门安排1.635亿元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力支持,主要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还有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人才培训、服务平台的建设,同时,政府出资1亿元成立市企信担保公司,全市新发展担保机构8家,累计达到14家;累计注册资金5.59亿元,共为547家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8.71亿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每年评比表彰50家先进民营企业,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关心、更大的支持。市委书记刘日知在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上提出,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百家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市长李嘉经常关心过问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并在多种场合对中小企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据悉,为加快我市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今年起,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每期(每三年为一期)筛选100家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从政策、资金、成长环境、培训、宣传、服务等多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使之成为全市中小企业标兵和楷模。三年期满后,在100家成长企业中,要实现80%以上的企业年销售收入比初期增长40%以上,且利税水平增长40%以上;至少要有20家实现产值、利税翻番。同时每期推进20家以上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努力培育上市融资对象。还要争取成立梅州市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成长企业的挂钩联系制度和统计监测体系等。
经济支撑:长风破浪创新天
我市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已在电子、新能源、电力、陶瓷、生物制药、机电、农林产品深加工、房地产等行业成为生力军,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据去年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新增私营企业1388家,累计达到7248家;新增注册资本18.65亿元,累计达到167.38亿元。 新增个体工商户15429家,累计达到85924户,累计注册资本18.63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15429家,累计达到85924户,累计注册资本18.63亿元。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实现140.25亿元,比增10.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51.87亿元的39.85%;民营经济工业产值256.4亿元,比增9.3%;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276.45亿元,比增9.7%,占全市生产总值510亿元的54.31%。
与大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创新方面具有数量多、效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等优势,更具有创新精神和活力。我市民营企业今后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运营效率和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坚持“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方针,培育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商标,把附加值做高,把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在一些优势行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网址:http://www.wm23.cn/hanbao379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