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华陈孝女祠
博罗县龙华镇陈孝女祠,是博罗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龙华镇广汕公路边。据介绍,陈孝女祠自南朝开始修建,历代都有修葺,至今保存完好。
陈孝女(504-536),历史上实有其人。据《惠州名人》,陈孝女名妙圆,因孝顺父母,被人称为“孝女”。南朝博罗县龙华张善村人。父母无子,只得孝女。她从小贤淑,四岁通典,能通大义。7岁,父亲得病,孝女勇潜藕池,取藕疗父病。长大后矢志不嫁,奉养父母。直至父母先后去世后,捐住宅为龙华寺,以上下田为寺田,然后端坐而逝,时年32岁。梁武帝闻孝女事后,封孝女为龙华护国庇民夫人,署广州刺史前往龙华建祠、塑像,表曰“龙华孝女”。
陈孝女祠位于博罗县西25公里龙华圩。创建于南朝,历代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建。通面灿宽10.4米、进深64米,建筑面积665平方米。平面为四进院落。第一进为头门,门顶镶嵌“陈孝女祠”石匾;第二辉进为过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殿正中上端悬挂“孝持家国”木牌匾;第三进面阔、进深各三间,内奉陈孝女塑像。第四进供奉陈孝女父母的神位。悬山灰瓦顶。
祠内左为东辕门,右为西辕门。门为斜角方形,宽2.4米、高3.2米。门前为荷花池,池为对角方形。祠内保存明代石雕刻花瓶2个,清白玉石香炉一只,明清有关陈孝女记载碑4通。
二、龙华五村古村落
罗浮山下第一村—龙华五村古村落位于龙华镇北面,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古村占地370多亩,包括蔚园、东园、大园、南边、北边、大巷、梅花等7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约1800人,现存600多处古民居建筑,保存较完好的大型宗祠5个,古井16口,彩绘、灰塑、木刻、石雕等艺术景观和古榄园等自然景观100余处。此古民居建筑群包括明末清初、清代、民国初期的陈氏宗祠、陈百万古民居、献裕陈三大块,是集观光、娱乐、度假、文化体验功能为一体的乡村型精品旅游目的地。
古民居建筑群落具有鲜明的明清时期岭南传统建筑特色,既有客家围屋建筑文化的特点,又有华商建筑文化的独特风格,建筑格局蕴含玄妙的风水理念。古建筑均为“麻石半墙,青砖到栋”,村中里弄小道麻石铺就。村中陈百万古民居规模宏大,保存了明清岭南传统建筑风貌,其创建人陈瑞龙当年艰苦创业,行商国内外,诚信为本,善于竞争,勤俭普适,乐善好施,富甲岭南,尽显华商文化特色。古村榄园葱翠、小桥流水,稻田菜地散落古村四周,一片田园风光,尽显乡村生活气息。
三、愈南公家庙祠
愈南公(愈南为关镇国之祖父)家庙就坐落在鹤溪村西边,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有一百五十年历史了。家庙座西朝东,门前至今仍立存石狮雕像两座。门宇为红墙绿瓦,两边门墙一字排开,长宽各为16米,仿皇宫建筑模式而造。正门上方嵌着有当朝翰林院士所书“愈南公家庙”(浮雕)字样,浮雕上端高高地悬挂着一块长方形牌匾,上刻“诰命”二字(阴雕)。
家庙门前多色檐雕保存完好。檐雕中画面为各式花草、树木、动物等,雕艺细腻精湛。 愈南公家庙和县内各地姓氏宗祠建筑模式相似,分上、中、下三进而建,中间有天井两座,两边为不同结构的南北厢房。
家庙正门墙背上,高高地悬挂着三块御封牌匾。第一块上书“咸丰十一年,旨赏戴花翎,关镇国恭承”字样。第二块上书“同治七年,旨建立专祠,关镇邦恭承”字样。第三块上书“同治七年,旨赏换花翎,关肇先恭承”,此匾中换即晋级之意。以上三块御封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均在文革期间被毁。
1985年6月,愈南公家庙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十年代中期,省珠江电影制片厂选景时,特别选中鹤溪愈南公家庙,遂在此地拍摄一部片名为《观音今年一十三》的电影故事片。
四、龙华大鼓
打龙华大鼓一直是龙华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曾在省运会开幕式前群众文体活动展演中展示 。有大鼓,大铜锣和小铜锣 。大鼓的鼓面由牛皮制成,高约1.5米,直径约0.8米。每年从农历十二月至次年元宵,都会有村民约到祠堂敲锣打鼓庆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