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博罗古旧街 细品老城风神韵
去博罗老城,你只需要坐上一辆人力三轮车,车夫就会晃悠悠地带你到位于东江北岸的博罗老城区去。老城区的面积虽不大,但据传在古时已有三街六十四巷。现今老城里到底还有多少条巷子,恐怕已经很难细数了。有的巷子还保留着清时石板路,行走其中,仿佛走进一幅古旧的历史画卷中。
曾经编撰了《罗阳史话》的博罗县退休干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李鹏老人是一个地道的“博罗通”。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对博罗老城有着深厚的感情。老人告诉我们,博罗人取巷名有三种形式:一是以集居人群的姓氏而定,如多住韩姓的称为韩屋巷;二是与巷内建筑、屋舍的结构有关,如花园巷、武当巷等;三是以一些建筑用途而定名,如米仓巷、麻石巷、牌坊巷等。
如果不了解博罗老街每条巷子的历史,势必难以诠释古城的韵味。比如米仓巷,相传自博罗县衙设立后,当时的知县为了省却每天到市场买米的麻烦,便在县衙后面建了一个米粮仓。随后又在东面建造一条小巷通往上街 (今解放东路),后来这条小巷就被人们称为米仓巷。在众多小巷中,恐怕要数铁炉巷最为有名了,因为这条巷子曾在明代出了一个礼部尚书韩日瓒。关于博罗韩氏家族,稍懂博罗历史的人都知道位于铁炉巷的韩氏大祠堂。这个大祠堂修建于元朝,清朝重修,早在1988年就成为博罗县的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