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人(今江西抚州),景德初年(1004年)出任西溪盐官。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宛丽。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
2、吕夷简(978~1043年),字坦夫,祖籍莱州(今属山东);宋代著名政治家。景德四年(1007年)出任西溪盐官。真宗年间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仁宗立,任宰相。他辅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北宋国内国外诸多矛盾,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宋代名相之一。
3、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吴县人(今苏州),真宗18年(1015年)考中进士,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任西溪盐官。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望亭)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造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4、张士诚(1321~1367)元末泰州白驹场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并入草埝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泰州分治后属东台县。乳名九四,于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起兵反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八月,率部降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自称吴王。
5、高谷(1391~1460年),东台丁溪场人,明永乐年(1414年)进士,选翰林庶吉士,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
6、徐蕃、徐逵、徐嵩(1463~1530)
徐蕃(1463—1530),字宜之,号北屏。明代东台周卜庄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乞养归家,后选为南京礼科给事中。明武宗嗣位,恢复孝宗时所裁汰的各种冗费,徐蕃等人力争不可,未被采纳。又上疏抨弹刘瑾,被逮捕械系至京,几乎受廷杖而死,削籍为民放还。刘瑾伏诛后,起用为江西参议,跟从都御史陈金讨平东乡寇乱。后又任浙江提学副使、都御史等职。任都御史时巡抚郧、襄,清查得流民20万户,使一方安定,百姓为他立去思碑。嘉靖时以工部右侍郎提督易州厂,因病乞休。嘉靖九年去世,后葬于泰州鲍家坝。其父徐逵,字宗达,后晋谒选官,授任单县丞、鄞县丞,被诏赠通议大夫、副都御史。其子徐嵩,号小石,由明代进士授户部主事,因参与讨论兴办献礼违背了圣旨遭受廷杖。不多时复还原职,升为郎中适考选漕运军职甄别选用得当,出任保定河间知府,提升湖广副使,分任巡守江防。其时,牛首山矿工闹事,十分猖獗。湖南省辰州、衡州二府人民惊惶不安,抚按(按察使)命徐嵩调集官兵督战,歼灭了魁首,凡有心怀反意不循正道的都平定了。捷报上告,升迁山西参政,提升为布政使。不久,去安抚河北省顺天。其时,朵颜三卫连结新疆哈密卫。诡称入朝进贡,将图谋不轨。徐嵩全力策划处理,地方得以安宁。
7、王艮(1483~1541): 字汝止,号心斋.明泰州安丰场(今属江苏省东台市)人。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襞(1511~1587),字宗顺,号东厓,王艮之次子。
8、葛天明(明万历年间),字田纯,庠生,曾任福建福清县丞、山东经历等职,解职回乡后,讲学于泰东书院。明万历年间(1574~1615年),倭寇犯境,他率领群众智歼倭寇,保卫地方,功绩卓著,为明代抗倭英雄。其父葛雷,字应龙,号禹川,东台场人,庠生,主讲泰东书院,著有《问心集》,曾建议筑东台城。
9、缪昌期,字当时,栟茶场人,万历年间(1573~1619)进士,授检讨(主修国史的官)。
10、柳敬亭(1587~约1670),本姓曹,名永昌,字葵宇,祖居南通余西场,其父应登,迁本县鹤埨的曹家庄。十五岁,避仇只身逃至安徽盱眙(属安徽)。息在柳树下,故改姓柳,取名逢春,号敬亭。十八岁时:学习说书,后曾在扬州、苏州、杭州等地献艺。评说《水浒》《隋唐》《西汉》等演义。由于口才伶俐、表演出色,深受欢迎。为了进一步提高技艺,特拜对说书理论确有深湛研究的莫后光为师。莫教他以“养气”、“定词”、“审音”、“辩物”等说书的基本原理,还要他熟悉各阶层的生活和各地的方言、风俗、习惯等。至南京秦淮河“长吟阁”说书,声名甚高。清吴伟业《柳敬亭传》说:“一座倾靡,诸公以此重之”。王士禛《分甘余语》说:”所至逄迎恐后”。明末,柳敬亭即与主张改良政治,以谋挽救明王朝统治复社中人相往来,颇且正义撼。清兵入关南下时,明将左良玉正率兵讨伐马士英,不顾抗清。柳敬亭特奋不顾身前去左营,劝左以抗清为重。左良玉以为柳敬亭善辩,“欲以观其能,帐下用长刀遮容,引就席。坐客咸振慴失次。(柳)索酒,诙啁谐笑,旁若无人,左大惊。自以为相见恨晚”。左良玉要他做官,他一笑置之。他在左营中以说《水浒》《三国》、《隋唐》最拿手,绘声绘色,十分传神。左军抗清有功,柳说书鼓舞了军心,不能说没有一定关系。左良玉病死九江舟中后,柳敬亭回到江南, “酒酣时向人说宁南(左良玉)事,闻者皆涕下”。他不但对左良玉有知己之感,还表达了家国之痛.清兵占据江南后,柳敬亭“入都时邀致接踵,名嗓一时”。不久南回,在安徽庐江说书。后游松江马仍以说书为业。八十岁后,仍至南京等地演出。晚景穷愁潦倒,十分凄凉,死后葬于苏州。遗有说书底本《柳下说书》八册百篇,原藏武昌刘禺生家。后归黄侃。黄殁,书遂失落。
11、袁承福(),字成之,号啸竹,安丰人,善书画,精于石竹花卉。曾参与编修《嘉庆东台县志》。著有《啸竹诗抄》。
12、吴嘉纪(1618~1684) ,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泰州安丰场(今属江苏省东台市)人。少年时应科举,州试第一。明清之际社会大变革中家庭破败,又目睹江淮人民遭受清兵屠杀的惨状,从此绝意仕进,闭门苦吟,以寄托怀抱。吴嘉纪长期僻处海滨,也至泰州小住,间或至南京、扬州。除结交遗民、隐逸,以诗会友外,很少与人往来。40岁后得到汪楫、孙枝蔚,周亮工,王士禛等人揄扬,为他刊刻诗集,才稍稍为人注意.吴嘉纪家境十分贫困,又生活在灶户之中,对灶户的苦难深有体会。他的反映灶户生活与描述战乱、水灾的诗篇,内容真实感人。清末张謇年青时读了“白头灶户低草房”一诗,对灶户极为同情,触发他日后决心废灶兴垦。吴嘉纪的诗因事而作,即事写情,不尚藻绘,劲健。有《陋轩诗》、《陋轩诗续》传世。妻王睿是王艮后裔,精通音律,为清初女词人,作品入选《众香词》中。
13、徐述夔(1703~1764),字赓雅,栟茶人,生前著有《一柱楼诗》等12种著作,死后其子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刊刻其诗,广为流传。同乡蔡嘉树跟徐述夔家在田产等问题上久有仇隙,就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摘引《一柱楼诗》中“违碍”诗句,向县署告发。乾隆得知谕令查办,徐述夔及其子被开棺戮尸,枭首示众,著作全部为清朝廷列为禁书。
14、冯道立(1782年8月13日—1860年12月24日),字务堂,号西园,男,汉族江苏省东台市时堰镇人,清代杰出水利学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经史诸子、天文历象、舆地河渠、九章谶纬、医药兵器尽皆研究,尤其于水利研究造诣很深。1821年曾入国子监,为恩科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1851年制科选举孝廉方正,授援承德郎。其目睹淮扬人民遭受洪水灾难,无意功名利禄,立志为民解除水患。曾多次雇船至海滨、长江、黄河、淮河、洪泽湖、白马湖、高邮诸湖实地考察,跑遍苏北各地,访问耆宿、渔民、樵夫、农人,查阅水文方志史料,了解淮扬水路的来龙去脉,测绘了数以百计的水图,概括出“疏”、“畅”、“浚”、“束”的治水四法,设想了西水排江入海的路径。多次参加治理圩堤决口、疏浚运盐河、疏通入海口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在参阅大量历代水利著作、总结前贤治水得失经验、结合自己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先后撰写《淮扬治水论》、《淮扬治水图说》、《测海蠡言》、《束水刍言》、《勘海日记》等水利专著40多部,为我国水利研究作出了不朽贡献。此外,还著有《禁鸦片烟说》、《炮说》、《捕蝗各法》、《众星名数位置考》等。其生平业绩《中国名人名胜大辞典》、《江苏古代科学家》、《中国水利》、《中国水利电力报》、《新华日报》等多种书刊均有登载。
15、魏 源(1794~1857),字默源,(亦说名远达,字良图,号默深)。湖南邵阳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自幼从母读书,15岁补县学生员。19岁时曾就读于湖南岳麓书院。1822年,中顺天乡试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进士,任东台知县。撰有《默觚》、《老子本义》、《孙子集注》、《庸易通义》、《筹漕篇》、《筹河篇》、《军储篇》、《筹鹾篇》等著作。是我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提拔人才、开启民智、严禁鸦片和增强国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国之道,后人评他“生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魏源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者,如何睁眼看世界,他写出的名著——《海国图志》,提出了一句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6、怿安(1796~1851年)字明谦,东台人。清代僧。幼年苦行,持律精严。常佐华山戒事。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