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陈鹤琴

家乡区县: 浙江省上虞区

杰出的中国教育家、现代儿童教育家,1892年3月5日出生,浙江上虞人。
1911年春陈鹤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秋转入清华学堂高等科,1914年毕业后公费留美。1917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于191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教育硕士学位。
1919年8月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心理学、儿童教育学教授。与陶行知、郑晓沧、廖世承、陆志韦、俞子夷、涂羽卿等共倡新教育,大力提倡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治精神。1920年春,陈鹤琴任新教育共进社英文书记。同年,他针对青年婚姻问题在江浙两省6所不同类型的学校中抽样调查后写了"学生婚姻问题之研究",被列为南高师教育科丛刊第一种。次年,该文在《东方》杂志第18卷第4、5、6号上连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921年,陈鹤琴发表"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科学的考试法"、"儿童之好问心与教育"、"儿童用书与儿童心理"等文章,7月与廖世承合著的《智力测验法》出版,列为南高师丛书之一。同时编制中小学各项科目的各种测验,推动教育测验运动的开展。8月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他任学会总务股主任出版《心理》杂志。12月与陶行知等组成中华教育改进社,大力提倡新教育。
1921年陈鹤琴任东南大学教授、行政委员会委员和教务部主任,热心从事普及教育和文字改革工作。次年,他在发表了花去两年多时间写出的《语体文应用字汇》,依据90多万字的白话文材料,选出4719个常用单字,编成我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开创了我国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对编写小学课本和普及教育起了推动作用,还为陶行知、朱经农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提供了用字的依据。
他与廖世承合编的《比奈西蒙智力测验法》和《比奈西蒙智力测验材料》,由南高师教育科出版;编写的多种小学、中学教育和智力测验材料和"我对于儿童的惧怕心之研究"、"智力测验的用处"、"心理测验"、"研究儿童知识之方法"、"理解性之学习法"、"一个算术测验"、"一种国文测验词句重组"等文章陆续发表。
1923年陈鹤琴在自己家中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稚园。1928年,他在南京创办了5个实验学校和幼稚园,后又在上海创办了7所小学和附设幼稚园。他通过自办幼稚园,建立中国化幼稚教育,进而推动家庭教育的主张,得到东大教育科徐养秋的支持和资助,以"东南大学教育科实验幼稚园"的名义成立了鼓楼幼稚园,聘请东南大学讲师、美国人洛林斯为顾问,附中教音乐的甘梦丹为教师。1925年,鼓楼幼稚园正式成立董事会,由东南大学教授11人组成,发起募捐,并在陈鹤琴住宅邻近购地三亩,建筑幼稚园园舍,陈鹤琴自任园长。鼓楼幼稚园的经验,发表在1927年第1期《幼稚教育》上。
1934年夏至1935年春,赴欧洲十一国考察教育。
1940年春,陈鹤琴拒绝了教育部请他出任国民教育司司长而以要做事,不做官的决心到江西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在幼师初创时,曾为学生开过一门在当时十分新鲜的课程《人生心理》,这是陈鹤琴的独创。1943年,江西幼师改为国立,并增设了幼稚师范专修科。
陈鹤琴在南京师范学院主校8年中,南师院的学生没有一个不认识他,而他对奋发向上的学生没有一个不喜欢。
1945年陈鹤琴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国立幼专特殊儿童辅导院、中国幼稚教育社等。1948年8月,应联合国文教委员会邀,赴捷克参加世界儿童教育会议,任儿童教育组组长。1949年8月,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院长,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首任院长兼幼儿教育系主任、教育系心理学教授。1959年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1979年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任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幼教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陈鹤琴于1982年12月30日病逝。江泽民于1988年11月20日为陈鹤琴先生雕像墓碑落成题词:"学习爱国老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献身精神和创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为培育四有新人,振兴中华的大业而奋斗!"

suki(2014-04-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