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洞摩崖,简称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山水洞泉浑然一体,楼台亭廊交相辉映,是湖北省著名名胜古迹,2006年5月25日,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三游洞地势险峻,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形,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
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三游洞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从唐宋起,许多名家及文人墨客都曾相继来此,赋诗题字刻于洞壁上。现存洞内外的诗文摩崕、碑刻,数以百计;名家书法楷、隶、篆、行、草各体皆备。风景区内主要景点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古军垒遗址、张飞擂鼓台、陆游泉等,近年来,景区又新增了巴楚乐宫、世界华人国家印章刻石园、中华震旦角石园等新的景观。
三游洞前,是清澈碧透的下牢溪,水石相击,飞珠溅玉。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顶的至喜亭,西眺可见大江雄姿;在那峰峦叠嶂之中,长江像一把利斧,辟开一线通道,直泻西陵峡口,激流咆哮,破门而出,流经三游洞旁,则水势转平,江面豁然开阔,呈现险夷交替之奇观。
三游洞不仅是著名的古迹胜地,同时也是重要的革命遗址。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是中共鄂西特和宜昌县委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当时庙中“道士”有的是我党地下交通员。解放后,1958年3月1日,周恩来为实现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造福子孙后代,曾沿着陡滑的小道,亲临三游洞察看了岩石的层次,作了极为重要的指示。
沿陡危的小道依栏而下,至山腰间的悬崖下有一小潭,细泉涓涓流入,长年不歇,潭边草茂竹翠,这便是宜昌市的名胜古迹---陆游泉。宋代诗人陆游于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10月8日来三游洞时曾在此潭取水煎茶,并赋诗一首,书于石壁上。后人称之为“陆游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