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历史人物“陈法”

家乡区县: 安顺市西秀区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也是安顺的历史人物“陈法”。

陈法 (1692-1766),字世垂,一字圣泉,晚号定斋,清朝贵州安平(今平坝县)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治水专家。一生著述颇丰,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水利、诗文、教育等诸多方面。所著《易笺》共八郑,为世人所称道,也是贵州唯一入选《四库全书》的学术专著。

陈法是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的举人,同年秋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部河南司郎中,顺德和登州知府,山东运河道、江南庐凤道、淮扬道,大名道。为官清廉,悉心研究治河方略,以亲身体验著成《河干问答》一书,总结了历代治河经验,对后世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有重要参考价值。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河道总督白钟山被弹劾,陈为之辨解,被革职发配新疆。到新疆后,他见当地无水井,乃亲自踏勘,掘地得泉,人民感其恩,取名"陈公井"。后遇赦归里,潜心治学。主讲贵山书院廿余年。

在祖孙相继为令者中,翘楚者当属陈法。前明时期,平坝无一人中过进士。清朝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陈法秋试报捷,入翰林院,改庶吉士,成平坝第一个进士。之后,任顺天府乡试和京都殿试考官。雍正时,先后任刑部郎中、顺德和登州知府、山东运河道、江南庐凤道、淮扬道、北京大名道等职。渠待人礼谦,性直德仁;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在河道任上,亲见水患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悉心研究治河方略,著成《河干问答》一书,总结历朝历代治河经验,对后世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大名道时,河道总督白钟山被弹劾,耿直的陈法向朝庭上疏为其辩冤,引咎自责,被革职发配新疆。服刑之期,见当地百姓吃水困难,乃亲自踏勘,掘地得泉,百姓感其恩,取名“陈公井”。后遇赦,正值乾隆诏举经学,大学士陈弘谋力荐陈法,但陈不愿仕途,适遭母丧,丁忧回黔,主讲于贵山书院,以渊博学识,培养地方人才。二十余年间,“凡教之法,贵于渐且久”,要求学生“自今以往,士其益务无怠于学”,因为教育是“敦行谊以为风俗”的根本,“育人才以备国家之用”的大业。

陈法为官,清正廉明,陈法为教,倾心尽力。主讲贵山书院的束修,全部捐助书院购书、津贴教师私课、补助贫寒学生等。其对贵州教育的贡献,清乾嘉时期即被学界肯定。道光年,云贵总督阮元及贵州巡抚嵩溥、贵州布政使祁真、按察使何金、学政许乃普、安顺知府庆林等上疏题报并准陈法入祀贵州名宦乡贤。民国时期,又载入《贵州名贤像传》。

陈法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易笺》、《明辩录》、《醒心集》、《犹存集》、《敬和堂文集》、《内心斋诗稿》、《河干问答》等。渠还善书画,其书法造诣尤高,有画作《玩易图》等。现贵州省博物馆存有手迹《监圣教序》和《塞外纪程稿》。

陈法为官一生,不仅清正廉明,而且还经常为老百姓做贡献,他对贵州的教育事业颇为重视,也对贵州的教育做奠定了基础。虽然在此之前,我不是很了解陈法这个人,但我想借此平台把我家乡的伟人介绍给大家,请大家继续关注我吧。

S_念(2014-04-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