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挂门笺”是民间艺术作品的佼佼者,它出自农家,不尚华丽,就象散落民间的瑰宝,珍奇稀有,雅致古朴,纳福祛邪,寓意丰富,为社会的各阶层人士所钟爱。郯城挂门笺以其拙朴的形式,浓厚朴素的地方特色,通俗的题材和反映人们思想感情以及民风民俗的内容,汇集成民俗文化的图腾。它风格粗犷豪放,构图厚重凝练,内涵丰富喜庆吉祥,颜色对比反差大,有极强的审美震撼效果。它是手工匠人在极其简易的生产条件下制作的传统艺术品,体现了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智,具有相当高的观赏和审美价值。
郯城“挂门笺”属于民间刻纸美术工艺品,各地有不同的称谓,如“挂门笺、挂签、挂钱、挂千、吊钱、吊笺、红笺、门钱、吊千儿、花纸”等等,是我国传统的年节门(窗)楣吉祥装饰物,故亦称为“喜笺”,是中国农村特有的门饰风景线。挂门笺一般都用红棉纸或其他彩纸制成,呈长方形,长约一尺左右,宽约七寸左右,四周镌有图案,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上额为小字吉语横幅,中为“吉庆有余”、“五谷丰登”之类的大字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下额为多种多样纹饰的穗状。
挂门笺的内容大都是吉祥用语、十二生肖以及瑞兽祥鸟、民俗故事。其图案花纹和色彩,多以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审美情趣。如“蝴蝶戏牡丹”。蝴与福谐音、蝶与耋谐音,用以祈福,牡丹寓意富贵,蝴蝶是美好、吉祥的象征,蝴蝶形象美丽、轻盈、恋花也常用来比喻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合在一起而喻富贵长寿和家庭美满幸福。由于门笺悬挂在门楣下,要承受一定的下垂牵拉力,因此膛子和边框、穗子之间必须像网络一样紧密相连。再加上构思巧妙,衔接自然,就使得门笺形成了一种富有线条韵律装饰特点的艺术风格。
挂门笺根据尺幅的大小可以分为“大门笺”、“屋门笺”和“窗笺”等类别,常用的挂门笺为五张一门。过去,由于农村许多人家目不识丁,挂门笺张贴悬挂时有固定的格式:中间一幅一定贴黄色的,其排列次序为:“左红右绿黄中央,粉红蓝紫衬两旁”。这样排列分布有其深刻寓意:黄色为历代帝王用色,在此象征一家之主;绿色和红色为辅持,粉红和蓝色是红绿二色的衍生,象征着门丁兴旺,子孙满堂。合起来就有“一门安福、万事通达”之意。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具有一定历史和艺术价值。
华夏民族自古就有用“幡胜”表达人们吉庆祈福意愿的风俗,最早《后汉书·礼仪志》就曾记载过这样的事;到了唐代,挂“幡胜”之风愈炽,每逢立春这一天,人们就把小巧的彩线幡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以庆祝春天的来临。迨至南宋,“立春日,自郎官、御史、寺监长贰臣以上皆赐幡胜”,在“元旦(春节)悬于门首,为新岁吉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清朝初年,“除夕贴挂钱”,已与现在流行的门笺相似,也称“门笺”,又因其是挂在门楣上的,人们习惯叫“挂门钱”,文人雅士拒绝铜臭,称其为“挂门笺”,不管称谓何如,其功能主要是迎春接福,收吉纳祥。近代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们,常把这种“贴在门楣上的五颜六色的小纸”作为中国乡村生活的文化标记之一。
郯城民间过年贴挂门笺的习俗由来已久,每逢新春佳节,城乡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并且在门楣下端水平粘贴一排五彩缤纷的门笺,迎风微微飘动,和春联、门神交相辉映,与冰天雪地色调单一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强烈对比,不仅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也散发出芬芳的乡土气息,给节日增添了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
郯城“挂门笺”的制作历史亦已久远。据史料记载,郯城民间制作挂门笺始于明末年间,经历了从清代至民国漫长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作品逐步走向成熟,生产规模也随之扩大。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挂门笺生产达到顶峰时期,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部分作品被国家、省、市等有关单位和个人收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