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那些事儿

家乡区县: 承德市滦平县

 

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的承德,历史文化悠久。从发现的石斧、网坠、陶鬲等丰富的历史文物上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殷周时期,这里是山戌、东胡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是燕侯的势力范围。战国时代,承德一带隶属于燕国设置的渔阳右北闰、辽西三郡。《史记.匈奴传》记载,燕国曾在这一带修筑长城,现在长城遗址仍依稀可见。特别是著名的兴隆农具铁范的发现,说明当时这一带的农业生产已相当发达的。秦汉以后,历代的中央政权都曾在此设置过行政管理机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这里的汉、匈奴、乌桓、鲜卑、库莫奚、契丹、突厥蒙古等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清朝建立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公元1701年,康熙皇帝在王公大臣和八旗军的前导后拥下,巡行塞外。在赴围场军事演习的途中,行至乌城(汉语黑色的城;满语,咔喇河屯)住在叔叔多尔衮最初修建的避暑城中休息。看到那里多有破损,便命人维修,作为喀喇河屯行宫。从此,喀喇河屯不仅是他北巡路途必经之地,也是他在避暑期间处理政务的一个重要地点。
又过了两年,康熙再次来到喀拉河屯行宫避暑。一日,他带领一队人马一边勘察地形,一边领略欣赏着双塔山和元宝山的迷人风光,一直攀上广仁岭,遥见热河上营的棒槌山和粼粼热河水,不禁为这里开阔的地势、秀美的山川、自然天成的景物所吸引。于是,他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山庄,作为“秋狝习武,绥服远藩”的政治中心和帝后避暑享乐的离宫别苑。
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康熙派直隶总督噶礼征集工匠,调集民工开始修建。1708年初步完工,取名“避暑山庄”。这座山庄及其周围寺庙,直至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工程才告结束。这项浩大的工程前后共用了90年的时间。承德成为帝王们在此消夏理政之所,使这里成为全国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更是酷爱避暑山庄。他1741年以后每两年到山庄一次,1751年以后,他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山庄度过。在这里庆祝他的生日,召见各民族的使臣和代表,去木兰围场演习部队。来到山庄觐见乾隆的不仅有当时我国漠南、漠北、青海、新疆的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西藏、四川等地的藏族、苗族,以及台湾的高山族等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政教首领;后来,朝鲜、老挝、越南、琉球等邻国的使节以至国王,也都曾来到避暑山庄进行友好访问;甚至远在欧洲的英国,也派了使节团前来避暑山庄谒见乾隆,要求和中国通商贸易。
1776年,朝鲜使臣朴趾源,来承德为乾隆皇帝祝贺70岁寿辰,归国后,撰写了《热河日记》一书,书中介绍了承德当时的商业状况,“既入热河,宫闱壮丽,左右市廛,连通十里,塞北一大都会也。”1793年,英国特使团成员西特涅尔对北京通向木兰围场的御路,曾作过如下详细描述:“北京通往承德的御道全长418里,每年大修两次。这是因为交通非常繁忙的缘故。路宽10尺,厚1尺,是用沙子、石灰和土混合而成,把这些建筑材料一层层拌匀,铺好,再用力夯实。所以路面像水泥一样坚硬,御道如同欧洲的地板一样,光滑而清洁。由于这条路面经常有人打扫,不留一片树叶、一块石头。每隔二百步,设有一贮水池,从那里不费力地把水打上来,泼洒在御道上,像这条路那样,养护的十分周到,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条御路除皇帝北巡通行外,平时对商旅的车、马、行人都是不限制的。
当时的商贸流通给城镇的商业、手工业、饮食服务业都带来了契机,以承德街为中心的买卖格外兴隆。可以说,那时的承德不仅成为北京以外的重要政治场所,而且也是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所在,市场繁荣,经济发展,是一座国际化的城市。
避暑山庄建立后,清朝曾有7个皇帝在此驻跸。在150多年的时间里,避暑山庄经历了兴盛、衰败、复兴曲折的发展过程。清代康、乾年间,是山庄和外八庙的兴盛时期。1982年,承德市被国务院定为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转角的温暖(2014-12-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