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潮阳区经济发展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阳区

概况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注重经济效益,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9~1980年是“五五”计划后期,生产持续发展,1979年工农业总产值4.15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同比增长7.51%,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4.83亿元,同比增长16.29%。
1981~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潮阳县全面贯彻“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和落实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国民经济在改革中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各项经济建设取得较好成绩。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7.08亿元,比1980年增长46.73%,人均创值397.89元,增长32.91%。1985年财政收入4814.6万元,比1980年增长44.7%,年均递增7.7%。
201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44亿元,增长13.0%。
2013年,全区有工业企业近2000家,其中规模上企业434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有注册商标6164件,其中省著名商标32件,省名牌产品10个。民营工业已初步形成纺织服装、音像制品、纸品文具、机电制造和建筑安装等支柱产业。拥有谷饶纺织服装、和平音像制品、贵屿废旧机电产品拆解利用等产业集群,谷饶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针织内衣名镇”,和平镇是中国CD-R光盘主要生产

潮阳区
基地,贵屿镇是中国最大的废弃机电产品拆解利用基地和中国循环经济试验基地唯一镇级试点单位,拥有谷饶镇、和平镇、贵屿镇3个省级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农渔产品主要有水稻、花生、大豆、柑桔、香蕉、橄榄、杨梅、油甘、珍珠鲍鱼、膏蟹等,其中三棱橄榄、乌酥杨梅、灶香牌香蕉、玻璃油甘等特色水果远近闻名,“金玉三捻橄榄”成为市首个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农业

1979年全县粮食亩产849.5公斤,实现双跨《农业发展纲要》(《纲要》指标为亩产200公斤,双跨《纲要》为亩产400公斤)。1982年涌现司马浦、灶浦、关埠、贵屿、陈店5个年亩产超吨粮人民公社。1984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20.71万亩,单产409公斤,总产49.33万吨,当年粮食种植面积占用耕地52.15万亩,年亩产达到946公斤,单产和总产双创历史记录。1988年后粮食生产实现稳步发展,1989~2000年粮食、水稻年亩产“双千斤”,连续12年保持“吨谷市(县)”称号。2001~2002年,受到台风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而减产。[9]
潮阳县从1990年2月至1991年11月实施中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潮阳平原创年亩产吨粮综合技术》,两年全县有25个镇参与“丰收计划”项目实施,1990年和1991年粮食面积分别为43.16万亩和43.36万亩,年亩产分别为1077公斤和1094公斤,总产分别为46.48万吨和47.44万吨,两年与前三年亩产同比分别增加95公斤和112公斤,增产10.59%和11.41%。合计新增粮食总量9.86万吨,新增总产值5517.39万元,1991年潮阳县获“中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9]
1992~1997年潮阳市(县)实施中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汕头市吨谷高效技术创六连冠》项目,实施范围包括沙陇、司马浦、金浦、井都、两英、贵屿、谷饶、关埠、灶浦等9个镇(街道),以镇(街道)为单位集中连片,承担面积27万亩,预期经济指标:每年比前三年平均亩产稻谷增加15公斤;总产增加4050吨;每亩耕地年产值2500元;新增总产值4519万元(简称“四项经济指标”)。预期技术指标:推广优质良种面积覆盖率达80%以上;推广适用农业技术覆盖率50%以上;稻—稻—薯耕作制覆盖率达70%以上(简称“三项技术指标”)。
“丰收计划”项目经6年组织实施,全部达到预期“四项经济指标”和“三项技术指标”。1997年11月潮阳市再次获“中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工业

国有企业
1979年,全县国有工业企业15家,职工3544人,工业产值3732.1万元,有5家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励。1980年兴建县糖厂,国有工业增加到16家,职工3925人,工业产值3783.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267.96万元,利润-130.22万元。此后,引进、技改、开拓新兴产业,加快国有企业的发展,涌现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工业产品。1985年,全系统国有工厂22家,职工722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0人),固定资产原值4901.6万元,工业产值8029万元,利润226.9万元。1983~1986年,国有企业全面实行经济核算责任制。1987年后,为扭亏增盈,在调整结构、优化产品和开发新产品的同时,着手外引内联和对企业内部进行配套改革,使一批骨干产品和骨干企业脱颖而出,彩电、塑料玩具、仿毛装饰布、煤矿液压支柱等48种产品,形成具有特色的“潮货”打入国内外市场。
1994年后,分不同工业企业的类别,实施不同的改革。实行“劳动、人事、分配”3项内部制度改革的有4家企业;实行责任、效益、工资等分配制度改革的有3家企业;对潮阳市绒布厂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提高其生产经营效益。潮阳市绒布厂组建成为集团公司,被省列入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企业之一;对停产工业企业进行合、兼、并改革的4家,合兼并后,把开发地产获得的利益,作为卸掉经济包袱,解决职工生活遗留问题;产权转让,活化亏损企业和抵押承包、租赁困难企业各1家;对市印刷厂采取易地更新、改造低产、扩大印刷生产措施。1996年,市印刷厂定向印刷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成为省级书刊印刷定点企业,年产值由95万元提高到3510万元,2002年产值保持1870万元。1999年2月,对锻压机床厂实行部分产权制度改革,职工161人领取一次性生活补贴,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
截至2002年,在国有企业处于滑坡的形势下,国有工业企业保持18家,其中转产经营5家,停产13家。为积极稳妥的推进公有制工业改革,经潮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对农机一厂、汽车配件厂、通用机械厂、动力机械厂实行资产重组、减员增效的改革。是年,国有企业产值8878万元。

latioas(2014-12-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