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翅膀掠过的地方
凤羽很美,但在云南,知道的人却不多。
凤羽是洱海源头的一个古韵流芳的小镇,行政区划上属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是个白族聚居的镇子,全镇人有百分之九十八都是白族。
凤羽历史悠久,从西汉开始,就是著名的古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古代云南的主要产盐地云龙五井的食盐绝大部分都是经过凤羽运往省外及东南亚各国,许多外来文化也通过凤羽向四方传播。在几千年的风雨岁月中,因地处交通要道,位置险峻,凤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直都十分发达,在滇西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南诏时,凤羽设过县,宋大理国时改设凤羽郡,明洪武年间又设巡检司。直至今日,这里一直都是滇西有名的四大乡村商品集散地之一。
俯瞰凤羽
凤羽是个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物为一体的小镇。相传镇名凤羽即因“凤毂于此,百鸟集吊,羽化而成”得名。当年徐霞客路经凤羽,有感于山川人文之美,驻足7日,成为他行程中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凤羽也因为他的生花妙笔而名声远扬。
凤羽的古建筑
凤羽建筑
记得进入凤羽时是个雨后初晴的早晨,空气中饱含青草和泥土的芬芳,阳光像被水洗过,明亮亮地照在鳞次栉比的瓦顶上,金黄的光芒把个玲珑的小镇涂抹得一片辉煌。黛青色的石板路,咖啡色的土基墙,飘忽的炊烟,荷锄的农人,使凤羽一时间和喧嚣的新世纪有了距离感。走在清寂的小巷里,仿佛走在遥远的往事中,仿佛正走进多年前的家园……
凤羽的古建筑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商品经济和文化的发达,明、清、民国三代,凤羽建起了许多极富特点的民宅,一跃成为继喜洲之后,全国第二大白族建筑群。目前全镇保留有完整的白族民居一千多幢,年代最远的可溯及明朝。一幢幢青灰瓦白灰墙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民居依山傍水、层层叠叠,白族崇尚自然、和谐、美观、实用的建筑主旨一目了然。凤羽历代文人辈出,“奉旨旌表”“进士”“岁贡进士”的牌匾随处可见,主人把祖辈的荣耀高悬门头的时候,也把自信和自尊写在了自己的脸上。
凤羽释、道、儒、本主多种信仰并存的地区,宗教建筑也极富特点,境内上百年历史的寺观庙宇不下二三十座,方圆著名的有镇水塔、文笔塔、文庙、武庙、灵鹫寺等等。寺庙与田畴山野和谐相间,构成凤羽宗教建筑的一大特色。
凤羽的集市
凤羽的集市
每星期二是凤羽的街天,届时,人流从四面八方涌来,往日清寂的小镇一时间人声鼎沸。凤羽的街天在周围非常有名,不仅因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规模也是洱源的乡镇中最大的。在集镇上,五金百货、床上用品、衣裤鞋袜、花鸟鱼虫、瓜果蔬菜应有尽有,若论品种的齐全,并不亚于城市中的大商场。被城市文明进程早已淘汰的马掌、铁锅、火钳、煤油灯等等乡村人生活的便利品这里都有,在城市人的眼里有如文物一般真实可爱。凤羽人自古是做生意的能手,通用的生意经就是诚实守信、货真价实,固而许多当地的特产,如菜油、小白糖、茶叶等,不仅受本地人的欢迎,还大量销往滇西各地。
现在的农民口袋里有了钱,上街赶集自然不能亏待了自己的肚子。凤羽街头最受欢迎的要数小白糖。这种糖和一般意义上的白糖完全不一样,是纯正的糯米糖,需经熬、发酵等十三道工序才能完成。颜色纯白,呈块状,入口即化,满口喷香。
凤羽万亩油菜花
凤羽还是滇西最大的油菜花基地,因而菜籽油也非常有名,许多外地人到了凤羽,都忘不了买桶菜油馈赠亲朋。近几年,凤羽的工农业逐步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旅游业的开发也走上正轨,整个集镇呈现出勃勃生机。
凤羽名砚
凤羽名砚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凤羽也因出产砚台有了名气。
杨世昌是凤羽砚台的第七代传人,50来岁,非常精干。据他介绍,制砚是杨家的祖传产业,传到他儿子,已经是第八代了。如果按五十年一代计算,杨家制砚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年。
凤羽砚的取材非常讲究,一般都要用鸟吊山北麓的砚石。北麓背阴,砚料质地柔软、细腻、水分饱和度高,写出来的字有自然的光泽,历久不变。在砚中倒上墨,合上砚盖,可保数月不干。石料一般每年选两次,都在三四月间,每次开采之前,都要以公鸡献祭山神。
石料选回家,要成为砚台,还需要多道工序。第一步是敲毛料。这道工序往往由老杨亲自把关,敲时心气要平稳,轻重要得当,否则就会造成浪费。第二道工序是切割,这是整个制砚过程中唯一可以借助机械完成的一道。切割之后就是用粗细沙石轮番打磨,然后才是粗雕和细雕。之后的微雕是最考人的一道,手脚不灵活的人干不了这活。“保证砚的美观,这道工序最重要!”老杨强调说。雕刻完毕,还要来一次打磨,然后是清洗、上油和包装。一方砚台,要经过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砚台虽小,却功力精深。
凤羽名砚
杨世昌现在已是云南省文化厅命名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师,他把凤羽砚的品种由原来的四五种发展为现在的二十余种,其中最受海内外欢迎的有:九龙砚、鲤鱼跳龙门、蝙蝠献寿、李白醉酒、东坡望月等。
在云南,除了高楼大厦的辉煌,在一些偏僻的乡间,还有另外一种精彩,有许多地方值得去探询,没有发现,只不过是没注意罢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