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400年“紫来楼”风韵犹存

家乡区县: 潮州市潮安区

旅游业人士向记者介绍“明本府别驾侯徐爷开路永思碑”的发现经过。
饶平县樟溪镇乌溪村有一座土围楼,名叫“紫来楼”,始建至今约400年历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若干年前,“紫来楼”曾被旅游企业开发为特色景点,吸引了周边地区众多游客。现在虽归于沉寂,但每有人慕名寻来,住户们仍热情地当起“导游”。一位八旬老住户更将多年搜集的农家古物,陈列在自己屋内供游客玩赏。
400年土围楼保存完好
近日,记者来到樟溪镇乌溪村,刚踏入村口,远远就望见一处圆形建筑物坐落在成片柑桔林后方。走近看时,整座建筑呈多角构成的内外双环样式,外围楼稍矮,内围楼较高,均是二层楼体,两道寨门上方分别书写着“拱赐”“紫来楼”字样,内围楼中心有卵石铺设的圹埕。依次数过去,内外围楼总共54间房,此外还有3口古井。一位妇女正坐在井旁洗刷衣物,见到记者,她笑着说,“这井水很干净,去年通自来水之前,我们还都喝它的水。”
据有关资料显示,“紫来楼”总面积2348平方米,内围楼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内围直径36.6米、高6.8米,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扩建外围楼,直径57.4米、高5.4米,前后时间相差正好一甲子。与一般土围楼的土坯墙不同,“紫来楼”外墙以灰、砂、土夯筑而成,内墙则用田泥,外抹贝灰,甚是独特。
虽历经三四百年风霜,“紫来楼”整体结构仍然保存完好。透过内围楼的外墙缝隙,记者清楚地见到,数根粗铁链掩埋在厚厚的墙体中。75岁的住户钟惜清说,“紫来楼”每一处墙角均用铁链连接,十分坚实牢固。而在许多墙面上,记者还见到残留的毛主席画像,以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等红色标语。住户介绍说,“文革”时期提倡“破旧立新”,为保护先祖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当地人将内外墙和公厅涂上“红色印记”,使其逃过了被人为破坏的劫难。
居民搜集古物接待游客
解放初期,“紫来楼”人丁兴旺,曾居住过50多户两三百号人。随着时代变迁,住户纷纷搬了出去,如今全家住在这里的,只剩下4户,大部分房间都被冰冷的锁头尘封。
86岁的钟书清,是目前的留守住户之一。采访过程中,他再三招呼记者登上自家房间二楼参观。原来,钟书清家的二楼,活脱脱就是一间农家古物小展厅:老广播机、量谷斗、旧木瓢、石秤砣、插秧船、织布刀、番蛤哔(藤编的洋行李箱)、古市篮、大笠公等应有尽有。老人细心地将每一件古物贴上标签,有的还添加了简单的注释。
钟书清告诉记者,他是在“紫来楼”里出生的,居住了80多年,对这座古建筑有着特殊的情结。10余年前,“紫来楼”曾被开发成旅游景点,许多游客慕名前来观光,令他感到非常自豪。为使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从那时起,他便到村里村外搜集农家古物,陈列在屋内,让游客在“紫来楼”游玩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村民们得知他的意图,也非常支持,一发现什么古物,就送给他陈列展示。
后来,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紫来楼”景点的开发中止,这座古建筑重归沉寂。但钟书清依旧坚持搜集农家古物,10余年间已收藏了一两百件。偶尔有零星游客走进“紫来楼”,他便热情招呼到家中参观,寄望土围楼为更多人认识,从而得到完好的保护。
相关新闻
明代古石碑
记载一段历史佳话
在饶平县樟溪镇,距离乌溪村“紫来楼”约5公里的绿岛山庄风景区,记者见到了一块“明本府别驾侯徐爷开路永思碑”。据当地旅游业人士介绍,该碑拥有400余年历史,原属乌溪村所有,记载了一段地方官为民办好事实事的佳话。
“明本府别驾侯徐爷开路永思碑”虽然风化严重,但字迹经专人涂描,仍然清晰可辨。该碑落款日期为“明万历三十八仲春”,也就是1610年,距今404年。据碑文记载,“侯爷姓徐,讳学颜,号孺洲”,“江西广信府永丰县人”。解读碑文大致可了解到,乌溪村古时地处官道之旁,“路达凤城”,但春夏汛期溪涧泛涨,村民出行十分艰难。别驾(地方官员)徐学颜途经此地,与乡众商议后捐出俸禄修路,消除了村民出行的艰难,使往来交通更加便利。当地人于是立此石碑,纪念徐学颜的功德。
当地旅游业人士告诉记者,10余年前开发“紫来楼”的时候,他们意外在乌溪村发现了这块石碑。当时石碑被铺设在村里的地面上,破损较为严重。为保护古文物,他们将石碑迁走,对碑文进行涂描复原,并请来专业人士解读,从而了解到这段历史佳话。
旅游业人士表示,目前,他们正计划再度开发“紫来楼”,并将“永思碑”归还乌溪村,与土围楼一起进行系统保护,使这段历史成为当地一个文化看点。

小棉花(2014-12-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