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子桥,横跨韩江,位于潮州城东门楼前至东面的笔架山下韩山师院前。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现桥长566米(一说517.95米),分20孔,桥宽11米。桥东西两头自古至今由石墩架设石梁而成,中间水深流急,昔时限于条件,加上航运需要,采用木船铺上木板架设而成,作为启闭式浮桥,故有“十八梭船廿四洲”之称。湘子桥因此成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也是我国第一座启闭式石桥。1988年1月,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子桥已历时832年,自古及今倾注了不少地方官员和潮州人民的心血,数次修建扩建维护,得以保存且不断完善。
公元1171年 南宋乾道七年,知州曾汪,造舟为梁,舟八十有六只,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名曰“康济桥”。
公元1174年 南宋淳熙元年,甲午夏,韩江水涨,康济桥桥舟漂没者半,知州常祎修之,增桥舟为一百零六只,以其余资,创杰阁于岸右,名之曰“仰韩阁”,以为临之观所。
公元1179年 南宋淳熙六年,知州朱江建“登瀛门”,左掖曰“三己亥堂”,右掖曰“南州奇观”。增石洲二,与旧为三,筑亭其上,东曰“冰壶”,西曰“玉鉴”,中曰“小蓬莱”。
公元1180年 南宋淳熙七年,通判王正公,复增一洲,距西岸数步,上跨巨木,下通船筏,至是始无冲突浮梁之虞。
公元1189年 南宋绍熙十六年,知州丁允元修浮梁,自西岸增四洲为八,亘以坚木,覆以华屋,曰“丁侯桥”。
公元1196年 南宋庆元二年,知州事漳州陈宏规,益东岸洲二,结架如丁侯桥,而增广之,曰“济川桥”。更挹秀曰“济川亭”,以止过客。亭之后曰“见思庵”。
公元1198年 南宋庆元四年,知州林漂,衍济川桥而袤之,增以四洲,雄丽过于西桥。又漳潮界上,道路硗确。捐金砌石,以便往来。
公元1203年 南宋嘉泰三年冬,济川桥火,为亭若庵,一夕俱尽。知州赵师会,亟与通判马承规,增崇石洲故址,屋覆其上,砖瓮其下,面桥为亭,名悉仍旧。大书题扁,侍郎陈谠笔也。
公元1206年 南宋开禧二年,知州福州林会,接济川桥之西,增筑石洲五,修其旧者一,亦屋覆而砖瓮之。扁曰“小蓬莱”,因朱侯命名之旧。
公元1228年 南宋绍定元年,知州龙溪孙叔谨,复接丁侯桥之东,增筑二石洲。
公元1234年 南宋端平初,知州叶观,以桥屡经溪洪风飓之余,亭屋俱弊,命判官赵汝禹督工,悉整而新之,中扁“玉鉴”,与“小蓬莱”对。仍辟二亭,面北曰“飞跃”,为祝圣放生之所;面南曰“盍簪”,为礼贤实践之所。
公元1233年 浮桥旧以铁缆,绍定六年,梅寇冲突,仓卒销缆为兵置,而易之籐,随成辄坏。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知州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铁缆七十丈,从旁翼而贯之,遂可永久。
公元1262年 南宋景定三年飓风之厄,舟与亭屋,俄顷而尽。知州游义肃重建,址之欹者改筑,材之蠹者更新,桥成极其壮观。邦人即济川桥建游侯生祠。
公元1298年 元大德二年,总管大中怡里(蒙古人),修造桥亭,寻复为洪流所坏。
公元1306年 元大德十年,总管常元德,复碑石,洲高三丈余,重修梁亭。
公元1326年 元泰定三年,判官买住(蒙古人),易以石版,仅成四间,创新补旧,亭屋俱备,忽一夜第一间石版自折。
公元1332年 元至顺三年,又折一石版,溺死者三人。本路(元制称潮州为潮州路)同知喑都剌哈蛮(蒙古人),恻然捐俸,鸠合众力,重跨木梁,添创亭屋,往来者遂无战兢之恐。
公元1344年 元至正四年,府判乔贤修桥,筑亭桥上者,为楹二十有四,为阁于桥之西,名之曰“仰韩阁”。
公元1435年 明宣德十年,龙岩王源为潮州知府,主持了广济桥规模空前的重修。“凡墩之颓毁者,用坚潮州广济桥(10张)磐以补之,石梁中断者,用梗楠樟梓之固巨者以更之,中流狂澜触啮,不能为梁者,仍设以浮舫,絷以铁缆,无陷溺之忧。桥之上乃立亭屋百二十六间,屋之下,梁之上,镘以厚板,板上侧卧二层甓,用灰弥缝之,以蔽风雨寒暑,以防回禄之虞。”(明姚友直《广济桥记》)桥上亭屋间还建起12座高搂,以壮游观。江心一段,仍用24艘船联成浮桥。桥成之后,极为富丽堂皇,其规模之宏伟,形制之代表性,都达到了广济桥历史上的高峰。桥成,更名“广济桥”。
公元1470年 明成化六年,知府谢光,重修广济桥亭屋,卖蒙山、宝定二废庵田产,入宁波寺为修桥费。
公元1497年 明弘治十年,同知车份,重修石洲三而梁之,建亭屋二十间。
公元1510年 明正德五年,知府郑良佐,去亭屋,易梁以石,工未就,以忧去,知府谈伦,续修如制。
公元1530年 明嘉靖九年,知府邱其仁,立桥东西二亭,以息过客,而桥南北,皆瓮以灰石栏。杀浮梁四之一,岁佥桥夫四十四名,渡夫十名司守,每名纳银五钱,储于帑,为补置费。“十八梭船廿四洲”之格局从此形成。自创设以来,共历时359年。
公元1546年 明嘉靖二十五年,浮梁坏,知府郭春震重修。又明万历间,广东巡按蔡梦悦,造广济桥石梁,民德之,立蔡公祠之左。
公元1650年 清顺治七年,郑成功围潮州城,久攻不下,广济桥毁于兵火。总兵蔡元修复。
公元1653年 清顺治十年,潮镇郝尚久,反清归明,清将耿继茂率满汉兵十万围潮州城,广济桥复遭兵毁,蔡元又修复之。
公元1671年 清康熙十年,提学道迟煊,知府宋徵璧修桥。康熙十二年,八月,飓雨毁屋,广济桥圮。康熙十六年,八月廿四夜,西岸桥下吼声如牛,石墩忽倒其一,知府林杭学修桥。
公元1685年 清康熙二十四年,总督吴兴祚,捐万金,重修广济桥。
公元1724年 清雍正二年,知府张自谦,倡缙绅士庶,修石墩一。铸鉎牛二,列东西岸,以镇水患。
公元1728年 清雍正六年,知府胡恂,修桥墩一。
公元1842年 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大水,东岸石墩圮者六,损者二,坏者一。西岸石墩圮者三。木石桥梁,损失殆尽。鉎牛失其一。
公元1843年 清道光二十三年,知府觉罗谕官绅捐款修桥,成西岸三墩,复造浮梁船四十二,合原设浮梁十八,直接东岸。
公元1847年 清道光二十七年,嘉应盐商邱慎猷捐千金,募闽人,成东岸墩一。于是知府吴均捐廉,续修石墩三。其余五墩:布商朱莆瑞等捐修一墩。米商林资福等捐修一墩。嘉应、平远、镇平诸盐商捐修一墩。潮桥海运盐户共修一墩。郡绅设局劝捐共修一墩。并与饶平杨锺等,次第捐办木梁,统归邱慎猷经理。吴均去任,知府刘浔捐金足之。以二十九年五月桥成。
公元1871年 清同治十年,大水,东岸桥墩复圮其一,总兵方耀率绅耆捐修。墩成,欲易木以石,以墩高水深而止。
公元1929年 民国十八年,曾取消浮桥,改用悬索吊桥,但通车一次即废。
随着历史变迁,至解放初,广济桥的桥墩已减少为二十座,十九孔,全桥长:517.95米,计东岸桥墩十二座加桥台一座,十二孔,长283.4米,西岸桥墩八座七孔,长173.3米,桥宽5米,中间97.3米,仍以十八木船连接。
1958年 人民政府大修广济桥,原有梭船撤去,建成双柱式(高椿承台)桥墩二座,架以钢梁,铺设路面,接通东西二桥。原有旧石墩,全部整治后留用,在旧石梁上,加铺钢筋路面。路面原为宽五公尺,扩阔而为七公尺,两旁加设行人道,道外有花格栏杆及灯柱。至是全东西桥为一,汽车由桥上通过,直达闽浙各地,行旅称便。
1977年 又一次进行扩建,原7米的桥面作为行车道,桥两侧各加宽2米作人行道。
1988年3月 鉴于广济桥具有极大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因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11月 潮州市政府在广济桥下游一公里处建成现代化的韩江大桥,从而结束了广济桥作为交通纽带的历史使命,并为其全面修复提供了先决条件
1990年 国家文物局在潮州主持召开了“潮州广济桥修复论证会”,揭开了修复古桥之序幕。
2001年7月 潮州市政府向省文化厅和国家文物局上报《潮州广济桥维修方案》。同年12月,获文物局正式批复。
2002年4月 潮州市政府决定成立“潮州市维修广济桥委员会”,以统筹修桥事宜,并聘请全国文物古建专家和海内外德高望重的潮籍乡亲为顾问。罗哲文、杨玉柱、吴庆洲以及李嘉诚、饶宗颐、陈伟南诸先生欣然接受聘请。
2003年10月 广济桥维修工程正式动工。工程以修旧如旧为准则,以重现明代风貌为设计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共分二期实施:一期为加固桥墩、修复桥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复桥上之亭台楼阁。经数年努力,工程于2007年6月告成。
2007年9月20日 全面维修后的广济桥正式对游客开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