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传媒文化(2)

家乡区县: 天津市静海县

中文报刊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大公报》的主笔人天津人王芸生
《时报》是清末民初在中国比较有影响的一家报纸。1886年11月6日,中文版的内容分为“谕旨”(皇帝的命令)、“抄报”、“论说”、“京津新闻”、“外省新闻”、“外国新闻”等栏目。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曾担任过主笔。1891年停刊。

维新派人士严复、夏曾佑、王修植等于1897年10月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民国初年,京津同盟会在法租界创办宣传民主革命为宗旨的机关报《民意报》。许多来往京津一带的革命党人,都以该报报馆作为秘密联络点。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同时也是辅仁大学倡议者之一,属清末保皇党)。英敛之在创刊号上发表《〈大公报〉序》,说明报纸取大公一名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办报宗旨是“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英敛之主持《大公报》十年,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以敢议论朝政,反对袁世凯著称,成为华北地区引人注目的大型日报。七七事变后,天津、上海相继陷落。《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天津版、上海版分别于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抗战胜利后,《大公报》着手停刊各版的复刊工作。1945年11月1日、12月1日,上海版和天津版相继复刊。1949年1月15日,解放军攻占天津,津版改组为为《进步日报》。

从1945年到1948年,天津先后发刊的晚报就有《自由晚报》、《新生晚报》、《大众晚报》、《人民晚报》、《夜报》、《民国晚报》、《大路晚报》、《真善美晚报》等8家,其中除《民国晚报》是附属于《民国日报》的国民党党报外,其余都是独立经营的。这些报纸中以《新生晚报》影响最大,1949年1月15日当天,《新生晚报》和《民国日报》发行了天津解放的号外。随后,旧有各报一律停刊。1月18日,党中央给北平、天津两市市委发了指示,要求不要命令旧有报纸一律停刊。经过市军管会文教部对旧有报刊的审阅,3月,《新生晚报》复刊。

1949年后,天津所有的中外报社均被接收,报纸或改组或停刊。现在天津报业大体由天津日报和今晚报两大市属报业集团垄断。

值得追求的追求(2014-12-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