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在整个华人乃至东南亚地区,端午都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形成很多独具特色的风俗,如划龙舟、吃粽子。民间多传说龙舟竞渡是为了打捞投江贤臣屈原,为了别让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多与纪念屈原相关。唐代文秀有《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除了纪念屈原说,据我市已故文化人谭里光搜集,端午节起源还有很多种说法,如纪念隋朝清官崔信明、伍子胥、傣族古代英雄岩红窝等历史名人,以及居住在南洋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等地的华侨在端午开展活动深怀故国,另外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是龙的节日。
吃麻蛋裹粽 喝雄黄艾酒 插菖蒲艾草
节日离不开吃,端午节的习俗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吃粽子,阳江人称之为“果粽”。阳江裹粽有“灰、白”之分。同为糯米所制,“灰裹粽”用灰碱水浸泡糯米,不加调味,仅以苏木插于其心;“白裹粽”有荤素馅料,调味。民间家家户户都包裹粽,近年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不动手包裹粽,但仍会在节日买来吃。
端午也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阳江人的端午节食俗有吃艾酒、麻蛋(麻花)等。五月天湿热,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等。喝雄黄酒的起源,还有一个故事人们耳熟能详,就是白蛇精在端午饮了雄黄酒而露原形,民间便于端午节饮雄黄酒以驱邪。
除了这些习俗,很多地方的人还在端午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据说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一天黄巢偶遇避祸的百姓,境遇悲惨,便说听过黄巢军不杀害插菖蒲、艾草的人家,家家户户遍插菖蒲、艾草,结果黄巢真的领兵离去,让百姓幸免于难。现在,阳江很多地方的人家端午节仍然在门前插菖蒲、艾草。
龙舟竞渡 端午盛事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也有传说越王勾践在端午日开始操练复国的水师,带出了端午赛龙舟的风俗。历代诗赋、笔记、志书等记载竞渡数不胜数。龙舟赛历史悠久,传入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现在,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地区龙舟竞渡活动也很盛行。
阳江的端午龙舟竞渡(“扒龙船”)与重九登高放纸鹞,一登山,一临水,都是很有特色的广泛群众活动。登山放纸鹞是比技巧,划龙舟是比气力技巧的体育活动,都是良好的风尚。端午节期间每到初一至初五,江边人山人海,全家观看龙舟竞渡。
阳江各地都有龙舟竞渡的习俗。江城龙舟美观大方,威风凛凛,尤以逆水竞渡为特色。阳西以织 、程村等地为盛,织 龙舟船身彩绘龙鳞,十分美观。分浅水扒和顺水扒,独具娱乐性和观赏性。阳东以北惯、东平、大沟龙舟为代表,北惯龙舟长度比江城龙舟稍长些,比赛规则很独特,有一句歇后语是“北惯龙船死黐”,这就是说,比赛时不用组织,没有规定终点限制,双方龙舟碰头了马上比赛,以对方精疲力竭认输为止……
此外,阳江靠海,沿海的东平、程村、沙扒、闸坡的渔民常在端午举行海上赛龙舟、赛虾艇活动,别有一番情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