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庄园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堡式民居。庄园位于惠民县城东南30公里220国道南侧魏集镇的魏集村。它是清代布政司理问、武定府同知魏肇庆的私人宅第,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十九年(公元1890-1893年),历经战争洗礼和政治运动冲击,主体建筑保护完好。
组成
魏氏庄园占地40余亩,平面布局呈“工”字,由住宅、花园、池塘、祠堂、广场五个部分组成。庄园的住宅将具有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垣建筑和北京四合院式民居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城堡式建筑群。
建筑
城垣建筑平面为矩形,南北长84米,东西宽46米。庄园坐西朝东,高大的拱券门上方镌刻着遒劲有力的“树德”两个大字,城墙原为两重,两墙间为更道,现仅存内墙。墙高10米,根基厚3.8米,顶宽1.5米,结构采用明清城墙的传统模式,内为三合土夯筑,外砌青砖。顶部外侧设垛口,内侧砌女儿墙,中间为宽窄不一的过道。墙体内壁四周有几个拱卷形壁龛,内有上下两层对外射击孔。城墙东南角和西北角建有两个半突出墙体的圆形炮楼,各分上、中、下三层,每层均砌有射击孔,根据不同距离射击目标发挥不同作用。
风格
住宅房屋建筑是按照《清工部工程则例》设计,同时又有典型的地方风格。其主体结构为清代小式木作台梁式构架,建筑形式为砖石木混合结构。平面布局是按照中国汉族民居传统方式,沿南北纵轴对称设计,并按前堂后寝的原则依次排列,整个院落错落有致、流线分明。鳞次栉比的住宅房屋与高耸的城垣融为一体,尤其突出了能攻易守、进退自如的军事防御功能。
住宅群体
共三进九座院落,共有大小256间房屋。现存院落6个,住房40余间,房屋营造为硬山,分卷棚顶、花脊两种营造方式,形式风格特异的前厦回廊。院落群分别由中路院落和东西侧跨院组成,中路院落为主体建筑,属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住宅。两侧跨院分别有私塾院、裁缝院、厨房院等。院落间设有通道、房屋间以夹壁墙和暗道相连,通过石流向内宅供水,供物靠内外相通的壁洞。各房间冬季取暖采取中国传统的火炕式。城堡内有50余间粮仓,可贮备大量粮油,地下埋有大量煤炭,有两眼砖砌水井,遇到战争或灾荒,即使经年不开城门也有足够的生活保障。此外,内宅北大厅东西两端硬山设有吊桥,联接城墙顶部。
维修
自1986年至今,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共拨付专款200余万元,对庄园进行抢救性维修,恢复了城垣原貌和主体建筑,治理了周边环境,为实施总体规划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基础。
结构
其主体结构为清代台梁式构架,建筑形式为砖石木混合结构。平面布局是按照中国民居传统方式,沿南北纵轴对称设计,并按前堂后寝的原则依次排列,整个院落错落有致。庄园的院墙部分沿用了中国古代城墙的建筑模式,建有城门、城门楼、马面。院墙顶部有宽阔的跑道,通过吊桥与内宅阁楼相连。院墙西北、东南两角还创造性地增设了角堡并凸出墙体以监视、打击不同角度来犯的目标,这充分显示出庄园攻守自如的军事防御功能。
城堡式庄园
魏氏庄园是中国北方唯一的现存的城堡式庄园。其建筑艺术风格既承袭了北方传统建筑的对称、严谨、雄厚之风,又通过了小品建筑的门楼、院墙等体现出南方建筑空间布局灵活多变的特点,是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惠民魏氏庄园是中国北方仅存的清代城堡式建筑群。
惠民魏氏庄园现貌
它是鲁北平原上霍然而起的一个奇迹。那青色砖屋青色的瓦,构成了一幢神秘的历史深宫。
由济南沿220国道东北而行百余公里,到达惠民县的魏集。下国道不远,快要抵着黄河坝堤的地方,就是那谜一样的魏氏庄园了。这是中国北方仅存的清代城堡式建筑群。那青色砖屋青色的瓦,构成了一幢神秘的历史深宫。
百年清代鲁商代表人物
魏氏家族所能考到的先祖为河北枣强县农民魏自显,明洪武年间迁徙至山东棣州永安镇,即现在的惠民县魏集村,后代逐渐发迹,十世时达到家族鼎盛。据说,魏氏家族五世前一直务农为本。至长支五世时,多人出仕为官。至十一世,除许多人是邑庠生、郡庠生外,24人是太学生,20多人有官职,五品以上的13人,最高从二品阶,家族先后与23个官宦人家联姻。
庄园主人的“末世恐惧症”
魏氏庄园由三组建筑群构成。历史最久的福寿堂为魏毓柄的五子、当时首富魏振菖,于同治四年即1865年所建,共70间房,占地4亩多。徙义堂,为魏氏家族第十世魏肇祥于光绪十八年即1892年时所建,原有房子80余间,占地近5亩。应该说,这两处宅院在当时的惠民县乃至整个黄河北,都算得上数一数二的豪宅了,但与树德堂相比,又只能算是一两处陪衬的风景。
魏氏十世魏肇庆的宅第树德堂坐落于魏集村东南。树德堂始建于1890年,历时3载完竣。整个建筑群包括城垣、住宅、池塘、广场、祠堂和花园,共计房屋 140余间,占地50多亩。建筑采用了传统的砖石木土混合材料,集古代防卫城垣和北京四合院功能于一体,内宅兼北方传统民居及南方阁楼建筑之风格,是鲁北平原上霍然而起的一个奇迹,是魏氏族人想象力的一个奇迹。
据说为了树德堂的设计,魏肇庆遍访鲁北及胶东一带官贵名绅邸宅,都感到不尽如意,遂去京城寻访。魏肇庆本人少时曾在北京上太学,京城皇家建筑的气派和民居的隽永给他留下了强烈印象,并注入了他早年的梦想。魏肇庆生父及嗣父均曾在京城做官。凭着他的关系,自然找到宫廷御用设计师并不费力。设计师说:“设计我容易,只怕你没钱建。”魏肇庆微微一笑说:“我就是不缺钱。”最终建树德堂耗用魏肇庆的银子据说是10万两。笔者查阅了一下,这在树德堂动工的1890那一年,恰恰是整个大清国北洋海军全年军费的十三分之一。
魏肇庆终于没能守住他的家业。
树德堂建成的翌年春,魏肇庆择得吉日,携妻及二子二女乔迁新居。魏肇庆本人却积劳成疾,久治不愈。8年后的光绪二十年,即1902年,49岁的魏肇庆因风湿病复发而不治。据说魏肇庆一直恪守一夫一妻之家风,不曾纳妾。其妻为其生育二子二女。长子魏?,曾在京任内阁中书,做些秘书一类的事务,后弃职回乡管理族务。但举人出身的魏?,明显缺少父亲的经商才能和兴趣,各地店铺放任族人和亲属自主经营,各店铺连年亏损,相继倒闭。蒲城当铺竟因一场大火烧得精光,家中积蓄甚至不够还押当人之债。还有一种说法是魏?娶了5房妻妾,且吸食大烟,魏氏协和一支败落始于他。
郁郁寡欢的魏?死后留有二子,老大曾参加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寇,并变卖过家产购置军装武器,可惜以后下落不明,无后。老二幼时随其母改嫁。魏肇庆的二子叫魏杰,早亡,亦无后。
魏肇庆小女相貌美丽,天性孤傲,一直觅不到门当户对的郎君,竟耽成老姑娘,抑郁而死,死时38岁。如今,游客很容易从深院里找到小女当年的闺房,还可以找到魏肇庆专为爱女修建的茅厕墙基。这高墙、深院及木窗棂上静静的斜阳带给游客的是无尽的唏嘘。
魏肇庆的城堡虽然没有遭受过匪盗袭击,也未遭受过黄河水患,却无法抵挡一个家族的衰落。当一个王朝气数将尽之时,它的臣子们亦理所当然地从社会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