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城镇

家乡区县: 徐州市丰县

首羡镇位于丰县最西北部,苏鲁两省四县交界,距县25公里,总面积120平方公里,有耕地8404公顷,人均占有耕地1.6亩,下辖33个行政村,170个自然村。2003年末,全镇计有19776户,总人口83506人,全镇农业人口67326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60人,镇区位于镇域中部,面积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2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65人。

历史沿革

首羡镇
首羡镇

首羡镇相传此地建过县城,取名首县,后演变为首羡集,为农民集市贸易场所。 1928年(民国17年)国民政府将首羡列入第四区。

1950年春,首羡改称七区,

1955年11月改称首羡区,

1957年原首羡乡、便集乡合并为首羡乡,

1958年改为首羡人民公社,

1980年设乡建制为首羡乡,

1999年撤乡建镇,

2000年将原首羡镇与原和集乡并为首羡镇。

自然资源

首羡镇
首羡镇

镇内有丰富的煤碳资源,探明储量在6000万吨以上。镇内河沟渠密布,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方便,主要种植麦、棉、玉米、大蒜、洋葱、大豆等农作物,尤其近几年来优化产业结构,以大蒜、洋葱等特种菜基地建设己初具规模,大蒜、洋葱面积达到i0万亩。首羡镇文化底蕴丰厚,镇内娥墓崮村有着美丽传说,娥墓秋容为丰县古八景之一。这里还是一个革命老区,曾是第一届丰县县委的办公地和丰县抗日民主政府的诞生地,在党的领导下,老区人民纷纷投身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去,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全镇共有580余名青年血洒沙场,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曾发生过李药铺地道战、王堂战斗等大小战役数十次,为挖掘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昭示后人,教育后代,在镇内张后屯村老县委遗址建立了陈列馆,在一些战斗遗址上立碑纪念。

产业发展措施

首羡镇
首羡镇

首羡镇七大举措打造优势农产品基地: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镇里成立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党政办、农经中心、农技中心、畜牧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农业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和示范村、示范点的督促指导。

二是合理规划布局。建成15个洋葱特色产业村,沿公路地带建成示范带,打造特菜长廊;建成10个大蒜产业示范村;建成两个生猪产业村,两个生猪示范小区;建成一个肉鸭示范基地,大力发展肉鸭生产;建成三个青山羊养殖重点村。

三是狠抓典型示范。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突出各个项目的大户、业主、示范片的建设,以点带面,做出榜样,带动项目的全面发展,做好典型示范,促进规模发展。

四是推广先进科技。在洋葱发展上抓品质改良提升,科学管理。在大蒜产业发展上发展优质品种,成片集中。在生猪发展上培育养殖大户推广科学饲养和疫病防治,改良品种提高养殖规模和水平。在山羊生产上推广普及科学饲养,改良品质,提高效益。

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及时将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及经费兑现到村、农户,相关的其它扶持政策优先扶持项目村。

六是保障营销畅通。分别成立洋葱、大蒜、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开展活动好,运作规范,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组织,镇财政每年补助一定的资金,对发展的营销企业,享受招商引资企业优惠政策,按相关政策给予扶持,并进行表彰。

七是强化目标考核。把对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进行单项目标考核,镇上与有发展任务的村签订目标责任书,农业产业化建设纳入对村干部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优、评先进的重要依据。

村屯特色

“十个好”引领文明新风

首羡镇带领群众调结构、促增收,兴集市、活流通,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对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在乡风文明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于是镇党委决定在党员中开展“挂牌子、亮身份、树形象”活动,在群众中开展“政治思想好、尊敬老人好、邻里团结好、教育子女好、讲究卫生好、科学种田好、计划生育好、勤劳致富好、帮困济贫好、大胆创新好”的十好村民评比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镇乡风发生了显著变化,夫妻亲了,婆媳近了,邻居和了,子女孝了,街道净了,乡风正了。

首羡镇
首羡镇

加强乡村公路综合整治 首羡镇党委、政府把乡村公路维修养护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组织公路沿线各村组对全镇修铺的60余公里水泥路、柏油路进行全面养护,以确保农村公路的畅通。一是组织上好路肩土。按照公路养护要求,对全镇一年来修铺的公路全部上好路肩土,对前两年因水毁或人为损失的部分公路上土维护。二是组织施工队对路面维修。对部分断裂、塌陷的地段进行全面整修。三是全面清理路面障碍,确保畅通。针对村民柴草、建筑材料及占道摆摊设点进行全面清理。四是对主要交通路口、事故多发地段设立警示标志,提醒驾乘人员安全行驶。

小执念(2014-12-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