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我觉得在当下依旧适用。
首先,这句话并不是绝对的让我们不能离开父母“远游”,只是劝诫子女一要孝顺父母,二要有奋斗目标。
当子女有了明确的理想和目标需要外出奋斗,天下父母有多少会希望把子女留在身边,让他们错失成功与快乐的机会呢?我想不多。反而,看到子女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去投入,父母是感到欣慰、骄傲和快乐的,这一点别说是人类,雏鹰学飞的故事已经被我们都念叨烂了吧。
看看当下,我更觉得这句话里所包含的思想,是有宣传必要的。别的不说,常回家看看的歌和看老人立法的事情,就很让人闹心。如@孙娅 在楼上所说的,现在的人把自由看的太重,将传统看的太轻,有些矫枉过正。
这个时候我们的价值取向就需要一些回归,事实上,过分的重视自由,是自私自利的借口。举起自由的大旗,就可以回避掉很多需要担当的责任。赡养义务你尽到了吗?你的父母身体健康吗?你的父母生活快乐吗?你的父母老有所依吗?这些问题,你不说,父母都默默为你挡下来了,如此做,是因为爱你,那么你对得起这份爱吗?
所以,父母在,不远游,是让你从心底去爱父母,发自内心的去呵护父母。游必有方,是让你的所做所为,对得起父母对你的爱,对得起父母对你的默默付出。
这两点,不但现在适用,将来也会一样适用。
--------------------------------------------------------------------------------------------------------------------------------
看到@杨思敏 的回答想多说两句,的确“游必有方”的“方”是指“一定的地方”,也的确是前一句的延伸,姑娘所说的孔子的态度是不支持远游我也部分同意。
不过我想,在这不支持中孔子也给予了变通和包容,“游必有方”,如果一定要远游的话,给出一个确定的目的地,让父母免于担心,让家人得以通信。这和当下的情况不是很相适应吗?很多人嚷嚷这奋斗奋斗,自由自由,可是当问到为什么奋斗,求什么自由的时候,这些人却大多两眼空洞,连你最后走向何方都没法知道,父母亲人如何放心的让你“远游”?说到底,这句话的初衷就是劝诫年轻人把自己的冲动放低一些,把家人的位置摆高一些,这并不是教条,只是一句良言。
姑娘可能对教条主义,儒家八股很反感,但我想儒家的很多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取用的,比如姑娘后来提到的那句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你解释的也很到位,可是我还是想问姑娘一句,如果爱你的父母做了些错事,你真的会一直怨恨他们吗?也许因为时代原因,某些观念的确过时了,但其中值得传承的部分却不应该蒙尘。
所以,在最后,我想说补全了这句话,放在今天,适用。
ps:关于丁克的做法一直存在争议,不单是国内,国外也有,前两天还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讨论这个,不过没有关注,有兴趣的人不妨搜索一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