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有块 “九紫” 碑寓示“紫气东来”的意思。观内分前后两殿,前为玉皇殿,后为三清宝殿,两殿以天井相隔,依走廊相通。相传由“六桥”中的迎仙桥赴元妙观接神迎仙,可心想事成。
位于惠州西湖之平湖北岸。是中国三大著名道观之一,又是中国二十三间著名道观之一。1993年惠州市道教协会成立,以元妙观为会址。创始建于唐代贞观七年(633)初名天庆观天宝七年(748)扩建后改名朝元观,后又改称开元观;宋代屡有兴废;元代元贞二年(1296)重修,始称元妙观;明代天统、天顺和清代康熙、光绪年间均有修建。始建以来几经兴废,元代晚期最为兴旺,“横流重檐,涂饰壮丽,像座威仪”。
元妙观经历千余年的沧桑巨变,留存的古建筑已经不多了,仅剩山门保留明代建筑特点。
观门对联
“西湖环绕三清界,罗峤重开七洞天”是民初惠州名士张君怡(张友仁之弟)所题书。
历史
1942年,日军侵惠时驻兵观中,见壁上写有抗日标语,遂将三清殿、玉皇阁以及偏殿焚毁。因多年沧桑巨变,元妙观留有的古建筑不多,仅得山门尚保留明代建筑特点。山门石柱上刻联「元来紫府开唐代」,「妙有丰湖隔俗缘」。1950年代,观前山门和左偏殿尚存,并留有玉皇等神像多尊,观中只有道士数人,但香火未断。“文革”期间,元妙观惨遭劫难,塑像被捣毁,历代所遗留下来的名人石碑、木刻、明代铁钟等文物荡然无存。
宋代苏东坡谪居惠州时,与天庆观道士常有往来,饮酒赋诗,写下不少诗词。宋代紫清真人白玉蟾曾在天庆观修行,康熙年间,知府王煐为建白真人紫清阁并刻《紫清阁白真人不立像碑说》石碑,是惠州较古的碑石。
重修情况
1982年,首先修葺左偏殿,重塑玉皇、观音诸神像,重新开放,恢复宗教活动。1985年开始筹建玉皇、三清大殿,并得到国内外道教人士捐资,于1987年奠基,1989年竣工开放。1990年元妙观被核定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落实宗教政策,重新修建并开放了左偏殿,目前正在修葺元妙观正殿。不久,一座“元来紫府开唐代,妙有丰湖隔俗缘”的道教建筑将与“桃园日暖”一景融为一体,为惠州风景名胜增添异彩。重建的玉皇、三清两殿分前后两进。前为玉皇宝殿,后为三清宝殿,附属建筑有进香亭、殿前天阶、正门拾级。天阶前拾级分左右两道,中雕琢有太极图和十二生肖图样,与主体建筑成一轴线。现元妙观已恢复的建筑,还有六十甲子殿、三元殿、北帝殿、观音殿、包公殿、关帝殿等。
2泉州元妙观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街新府
泉州元妙观
口俗称“天公观”,位于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街新府口 ,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初曰白云庙,是道教传入泉州后所建的第一座道观,也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教宫观。
清乾隆《泉州府志》云:“元妙观,在府治南。晋武帝太康(280—289)中,为白云庙。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建观,初名中兴。开元间(713—741)改龙兴观为开元,而以观为隆兴。宋大中祥符间(1008),改天庆。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改玄妙(取《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意)。”清康熙七年(1668),为避圣祖玄烨之讳,又易名元妙观,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
历史上的元妙观,占地1万多平方米。观前在照壁塑有太极图、星象、日月。各殿之前都铺有青石龙陛浮雕,使殿宇更显庄严肃穆。观内外凿有七口丹井,布列成北斗星座状,称七星井,传为道士炼丹所用。观内原有一棵晋代所植的大桧树,树围7尺余、树高1.6丈,浓荫如幄,传说明代纪道人曾坐在桧树上炼丹。桧树旁建有固定的戏台,为道教节日演出所用。每年除夕,通宵达旦演戏,常有欠债的穷人前来避债,度过年关。因此,元妙观的戏台又叫“避债台”。
元妙观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丹宝齐全、名道辈出而成为泉南最负盛名的道教宫观。明清两代管理道教的“道纪司”都设在元妙观内。
清末以来屡遭破坏、占用,日渐废圮,至“文革”中毁坏殆尽,全观只存中殿左脊一角四间。龙陛不知去向,龙柱于上世纪70年代移建于泉州开元寺内准提禅林的山门廊中。1996年,政府规划10亩地,用于元妙观的复建。第一期工程,在原址——现市区东街复建三清殿,已于1999年12月竣工。该殿建筑面积34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雄伟壮观,金碧辉煌。六根高3.2米、直径0.84米的雕龙石柱,十分精美。东西外墙八个石窗和殿后五面墙壁分别嵌有雕刻了道教故事图案的石雕、砖雕。殿顶共有飞檐九条龙脊,脊上雕有老君炼丹炉、飞龙、麒麟和各种道教饰物,颇具匠心。现元妙观二期工程凌霄殿、南天门、斗姥殿正处在施工当中。
道教文化
元妙观历来是泉州道教活动中心,每逢国家或道教节日、神诞,元妙观都要举行隆重的宗教活动仪式,设坛打醮。每年,各大宫庙都要到元妙观举行“晋表”、“领旨”仪式。
历史上,曾有著名道士如唐代蔡如金、吴崇武,宋代陈以文,明代纪道人、董伯华、李鼎等在此修炼。民间流传许多传说,如董伯华卖雷的故事。
许多诗人墨客都写诗作赋吟咏元妙观。明黄克晦《观中纪事诗》云:“仙宫拂曙响云趝,白发萧飕首重搔。却老自应依道侣,持杯无奈忆儿曹。玄元殿上春偏早,太乙 前日已高。拼是乾坤长浪迹,依然紫气向人豪。”
3潜山元妙
道教宫观。在安徽省潜山县东郊。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为司命真君行祠,明末毁圯,民国初重建后改名三官殿,后因年久失修复毁。
4江陵元妙
道教宫观。在湖北省江陵县城内。原名玄妙观,清代为避康熙
江陵元妙观
帝玄烨讳,改称元妙观。始建于唐代,原在城东南隅,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迁建今址。现存建筑前为玉皇阁,后为三天门和玄武殿。玉皇阁为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重建,四角攒尖顶的三层楼阁,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平面呈正方形,重檐飞角,翠瓦丹墙,体态稳健,色彩和谐;玄武殿耸立于崇台之上,古朴雅致,巍峨庄严。观前立有《中兴路创建九老仙都宫记》石碑一通,为元代至正三年(1343)所刻立,碑文较详细地记述了九老仙都宫的营建始末,是研究江陵道教史的宝贵参考资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