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丙墓 连环画《兵围王府——南宋风云录》,讲史弥远谋诛韩侂胄的故事
《雁湖李壁笺注·王荆公诗笺注五十卷补遗一卷》
郭倬、李汝翼兵败宿州:开禧二年(1206)五月,宋下诏伐金后,金派兵固守宿州(今安徽宿县)。宋马军司统制田俊迈率众往袭失败,池州(今安徽贵池)副都统郭倬、主管军马行司公事李汝翼率兵五万前来助战,包围宿州城,但力攻不下。此时正值大雨,宋军劳倦。金将纳兰邦烈遣骑二百突击宋军背部,宋军乱而溃退。金军围追,郭倬以把田俊迈交给金人作为条件,得以逃脱。后来事露,郭倬被宋廷处死。
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同“崇”)以闻,璧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璧言:“张浚以讨贼复仇为己任,隆兴之初,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以张岩代崈,璧力争,言丘崈素有人望,侂胄变色曰:“方今天下独有一丘崈邪!”
丘崇:约1140-1208年,字宗卿,南宋江阴军(军相当于州)人。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殿试取一甲三名(探花)。历任华亭知县、平江知府、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成都知府、建康知府、刑部尚书、江淮宣抚使、资政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等重要职务。
吴曦叛(1207年),据蜀称王,杨巨源、安丙诛之。事闻,璧议须用重臣宣抚,荐制置使杨辅为宣抚使,而使安丙辅之。丙杀杨巨源,辅恐召变,以书举刘甲自代,侂胄疑辅避事,璧曰:“孝宗闻吴璘病,亟诏汪应辰权宣抚使职事,蜀赖以安,此故事也。”于是命甲权宣抚使。
吴曦叛宋降金:在宋朝于开禧年间发动北伐金朝战争之际,西线发生了主将吴曦的叛变事件。吴曦祖父吴璘、父亲吴挺均为蜀帅,四川实际上即吴氏家族的地盘。为防尾大不掉,在吴挺死后,宋廷命吴曦在京城任职。但吴曦极力谋求还蜀,嘉泰元年(1201)七月,终于被任命为兴州(今陕西略阳)都统制,掌川陕军主力。韩侂胄议谋攻金,于开禧二年(1206)三月以吴曦兼任四川宣抚副使。吴曦架空了宣抚使程松,并得以继兼陕西、河东招抚使。四月,吴曦密遣亲信姚淮源至金营,约献关外阶、成、和、凤(今甘肃武都、成县、西和及陕西凤县东北)四州,求封“蜀王”。五月,宋廷正式下诏北伐。吴曦依金廷旨意按兵不动,使金人无后顾之忧。十二月,吴曦秘密接受金朝“蜀王”称号,献蜀地图及吴氏谱牒于金,程松东逃出峡。三年(1207)正月十八日,吴曦公开自称蜀王,僭位于兴州,并修行宫,声言将东下,约金人夹攻襄阳(今湖北襄樊)。二月,又赶走宋四川制置使杨辅。吴曦的叛变遭到部属的抵制,蜀中名士也拒绝在他名下任职。二十九日,监兴州合江仓杨巨源与兴州中正将李好义联合,在宋随军转运使而被吴曦任为丞相长史的安丙的支持下,假诏攻杀吴曦,事遂平定。兴州州治顺政县旧名武兴,故此次事件又称为“武兴之变”。
方信孺使北归,言金人欲缚送侂胄,故侂胄忿甚,用兵之意益急。璧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璧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会礼部侍郎史弥远谋诛侂胄,以密旨告璧及钱象祖,象祖欲奏审,璧言事留恐泄,侂胄迄诛,璧兼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叶时论璧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江西抚州市)。后辅臣言诛侂胄事,璧实预闻,乃令自便。复官提举洞霄宫,久之,复以御史奏削三秩,罢祠。
越四年,复除端明殿学士、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今四川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戕王人,略阆(阆中)剽果(南充),至遂宁,璧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fán,焚烧)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璧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嘉定黎雅砦丁、牌手来会战,威夜遣人叩门,来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璧曰:“审尔(果真如此),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
张福、莫简起义:嘉定十二年(1219)闰三月,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宋军士张福、莫简等起义,以红巾为标志,号红巾军。四月,义军入利州(今四川广元),杀总领财赋杨九鼎,四川制置使聂子述遁逃。张福等进而攻略阆(今四川阆中)、果(今四川南充北)二州,四川大震。宋廷起用安丙为四川宣抚使,统兵镇压起义。六月,张福率众攻克遂宁(今四川),进兵普州(今四川安岳),守臣张已之弃城逃走,张福屯军于普州茗山(今四川安岳西)。安丙自果州率军入遂宁,令诸军合围,红巾军被困,饮水樵柴断绝,张福投降。七月,安丙杀张福等一千余人,莫简亦自杀,起义被镇压。
璧寻引疾奉祠。嘉定十五年(1222)六月卒,进资政殿学士致仕,谥文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