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辨义

家乡区县: 渭南市临渭区

 

冯新农

寻访与凭吊

早年隐约听说过韩城有三义墓古迹,并未在意。直至近年读史,深感赵氏孤儿事奇,又搜集了些相关的资料逐一看了,更增加兴趣。作为韩城人,若不去拜谒一下三义墓,总是个遗憾。于是打算利用春节假期去寻访三义墓。

手里没什么路线资料,我心想,三义墓是名胜古迹,总不至于找不到。谁知竟大费周章。从108国道一路走到芝川,竟未见一个路标。一路上走错了两次路,问了三个附近的村民,均表示未曾听说过三义墓,不由得心生诧异:赵氏孤儿的故事广为流传,为何三义墓古迹如此鲜为人知?

几番摸索,终于走上了正确的路径。从108国道与芝川镇主街道的十字,向西是去瓦窑头村的乡道。沿着崎岖陡峭的乡道绕行上塬,然后一路西行,过两个果 库,就到堡安村。进村可见一个池塘,沿左边的巷道前行百十米,有一个出村的路口。从这路口出村,沿果园间的小路向东南行约300米,小路转向正南,再顺路 走大约200米,向左有个路口,路边立着一个石碑,刻着“堡安村三义墓”,碑文落款是韩城市政府。这就是三义墓了。

碑前向东的一条小路 通往墓园,两边是成片的花椒树。小路尽头,是墓园的围墙,墙高近三米,已经不完整了。走进墓园,园中还是成片的花椒树。四周的墙皆是黄土夯成,比进园时经 过的墙更显残缺。据记载,三义墓四周筑有围墙,高3米多,系夯筑,周长约300米,当地人称“龟鹤寨三义墓”。

逐一看过去,先见墓园中 间稍偏北一座砖砌圆形墓,坐北向南,墓墙上有砖雕装饰,墓碑上刻隶书“晋卿赵文子墓”,墓碑有碑楼。但是墓东侧坍塌掉一半。偏东南处两墓东西并列,同样坐 北向南,其中西边一座墓呈砖砌六边形,墓墙顶部有一圈砖雕,墓碑上刻隶书“晋公孙义士杵臼墓”,墓碑的碑楼有了裂缝,墓墙两侧也有了裂缝。靠东边的是一座 圆形砖砌墓,墓碑上刻隶书“晋程义士婴墓”。墓碑上同样有碑楼,墓墙上也有了裂缝。三个碑的上款是“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抚巡兼都察院……毕沅书”字 样,个别字已经不好辨析。据记载,墓地有明万历三十六年和清乾隆四十一年重修碑文,此番凭吊时,除了墓碑,别的碑文倒是没见到。

既然邻 近的村民都不知三义墓的所在,这三义墓应该也没有多少人祭扫。刚过春节,碑前一片清净,只有些许陈旧的香烛痕迹,不知何时何人所留。墓园种满了花椒树,阳 光下倒不显得荒凉。若到春华秋实季节,想必还有一份喜庆的景象。公孙杵臼墓的西边长了一丛枸杞子,在这个季节,枝干上叶子已经掉光了,但是鲜红的枸杞子依 然挂在枝头,颇是漂亮,给墓园添了一份亮色。东向的墙缺了几段,正好可以从缺口眺望几公里之外的司马迁祠和澽水芝水入河口。

三义故事

《史记》对三义故事情节的记载比较简捷扼要,但人物形象饱满。晋景公的宠臣屠岸贾诬害忠臣赵朔,杀赵氏300余口,欲灭赵门。当时赵氏住下宫,史称“下 宫之难”。赵朔的夫人是景公的妹妹,逃到景公的王宫里躲了起来,此时已经有孕在身,后产下男婴,名赵武,屠岸贾闻之欲杀婴儿,赵朔的朋友程婴将婴儿盗出, 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牺牲自己的生命掩护程婴将婴儿赵武隐匿山中,程婴忍受着“卖友求荣”的羞辱,将赵武抚养成人,15年后灭了屠岸贾,为赵氏报了仇,光复 了赵氏祖业。程婴不负旧友,在赵武成人之日,自杀殉友。赵武不忘恩德,为程婴守孝3年,给程婴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春秋祭祀,世代不绝。在当时的孝道中, 这应该是最高的待遇了。后来赵武出于感恩,死后与二人同葬一处。赵武死后谥为文子,所以墓碑上是赵文子。程婴、公孙杵臼与赵武并称三义。三个人的墓,即眼 前的三义墓。

流传与改编

三义的故事流传很广。但主要情节多取自于《史记》。西 汉刘向在《新序·节士第七》与《说苑·卷六复恩》中有类似记载,内容基本同《史记》一样扼要。真正让故事情节血肉丰满的,是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原称 《冤报冤赵氏孤儿》),剧中将人物与事件敷衍成一个完整的忠奸善恶因果报应的故事,从此广为流传。《赵氏孤儿》被列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是最早被翻译到 欧洲的中国戏剧作品,以多种语言传播,并且被再次加工创作,流传甚广,有人将其誉为“东方的哈姆雷特”。

如今流传的京剧、秦腔、豫剧、梆子各种剧本,均以元杂剧的剧本为基础改编而成。2010年陈凯歌将《赵氏孤儿》拍成电影,情节上做了进一步演绎,但是主要情节还是以元杂剧为蓝本。

千秋三义

程婴、公孙杵臼与赵武并称三义。赵武之义,在知恩必报。公孙之义,在舍生救孤。程婴之义,在信守所托。

但细想一番,我以为,三义一词,或可以独指程婴。程婴也有三义:不负重托,冒死救孤,一义也。忍辱负重,抚孤成人,二义也。功成殉义,不愿独生,三义也。

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到史学家对《左传》、《史记》及相关史料的更多研究成果。史家认为《史记》中赵氏孤儿这段属于虚构,相关记载历代多被诘疑。可能的事 实是:程婴与公孙杵臼这两个人根本不存在;下宫之难,源自赵氏家族内部丑闻,以及晋侯对权臣的忌惮;而赵氏复兴,是因韩厥为报答赵衰之恩,向晋景公推荐赵 庄姬与赵朔的儿子赵武承袭赵氏家族。这些观点,也是言之凿凿,各种证据可以互相印证,无可辩驳。

也许这就是三义墓被冷落的真正原因吧?

窃以为,《赵氏孤儿》相对于历史,也许确实是一种戏说,一种演义。《史记》的相关记载,也许确实不够准确。作为司马后人,我们也不必为史圣讳饰。然而有 瑕的玉依然是玉,更何况,对远古同一事件的不同解释与记录,也许有更多我们没有探究到的衷曲。我们可以质疑,但这种质疑丝毫不妨碍司马迁作为史学泰斗的崇 高地位,也丝毫不妨碍《史记》的文献典籍地位。同样,主要情节采自《史记》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戏剧史乃至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一部伟 大的作品,这也是无可置疑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几百年来,深受国人的喜爱。作品的广泛传播,历久不灭,体现了人们对爱国、忠诚、责任、守信、荣誉、 侠义等价值观的尊崇。而三义墓,正是这些意义的一个载体。三义墓的文物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也许正在于此。

明朝的无名官员与清朝 抚巡毕沅未必不懂历史,但是肯定更懂得民众的审美情趣与社会教化的意义。他们是有情有趣的人,他们愿意置地买砖修建墓园,是他们洞明世事通达人情的证明, 也是他们历史感与文化品位的体现。尤其是将墓园选址在与司马迁祠隔水相望处,应该是在表达对太史公致敬之意。

耿江飞(2014-12-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