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利古建筑群

家乡区县: 江苏省如东县

丰利的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这里曾出现过多处私家园林。在这些园林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汪家的私家园林——文园。汪氏文园为前清36座名园之一,乾隆拓建避暑山庄时,曾采此园为样本。清代著名学者钱咏在《履园丛话》中对文园也有记载。清道光三年(1823),钱咏游罢狼山准备去扬州,特意绕道访问文园,并作诗赠予园主:“问讯如皋县,来游丰利场。两园分鹤径,一水跨虹梁。地僻楼台近,春深草木香。桃花潭上坐,留我醉壶觞。曲阁飞红雨,闲门漾碧流,使君无量福,乐此复何求?阔别成清梦,相思竟白头,挂帆吾欲去,海上月如钩。”不难看出,文园的美景,曾经让钱咏多么流连陶醉。
1962年春,著名建筑专家陈从周从上海专程赶往丰利考察文园遗址,却因到泰州时为大雪所阻未能成行。后来,陈从周多次提及此事,并在《园史偶拾》一文中深感遗憾地说:“汪氏文园,夙负盛名,然毁已久,莫能明其结构之精。”
除了文园,丰利当年还有四处私家园林。这些风格各异的园林,曾经装点着美丽的丰利小镇,也让这里成为人文荟萃之地。有人说,假如当年丰利镇的格局能够完好地保存至今,应该比周庄略胜一筹,并且有着更多的人文气息。
然而,历史总会留下一些遗憾,丰利文园后来终于荒废,并最终因战火等原因而荡然无存。我们去丰利采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里曾经有座文园,但实际上这次丰利之行,只是对一座园林的缅怀。

私家园林的经典之作

文园初为丰利人张祚(康熙二十六年进士)的一座别业,后售于汪氏,园主依次为汪士栋(1685—1747,字梁若,号澹庵)、汪之珩(1717—1766,字楚白,号璞庄)、汪为霖(1763—1822,字傅三,号春田)祖孙三代及汪为霖的养子汪承镛。据乾隆十七年(1752)文武双科状元、南京秦大士所著《汪璞庄小传》及嘉庆《如皋县志》记载,汪氏为“唐越国公后”,原籍安徽歙县,士栋曾祖蠡甫始迁居丰利。汪家历代务商,从事盐船、渔船制造及海产品捕捞、加工、批发,因笃守诚信,经营有方,积累丰厚,富甲一方。
文园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说起文园的得名,还有一段故事。据嘉庆《如皋县志》和《丰利镇志》,雍正十三年,汪澹庵大病,生命垂危,昏睡中他梦见文昌帝对他说:“汝以行善,可延年益寿,病当痊愈。”原来雍正二年秋,当地发生过一次大海啸,海滨死难无数。汪澹庵指挥海船,亲自营救数百人,后又收死尸三千余,棺木而葬。海啸过后发生大荒,他又捐谷千余担赈济灾民。文昌帝的意思是说他好人会有好报。汪澹庵病愈后,造园林一座,并在园内建文昌殿,文园因此而得名。
文园最初只是一座小型园林,后来汪澹庵为营造一所适于子孙读书的地方,于园内辟课子读书堂,此后经过多年精心建造,文园初具规模。文园占地五十余亩,依古运盐河南岸而建。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园林,有着江南园林的风格,但又有别于姑苏园林的小巧柔和,它朴实而雅健,庄严又大气,以其独特的布景设计而成为江淮名园。
汪澹庵之后,其子汪之珩又斥巨资广聘名工巧匠对文园进行了扩建。园内布局如画,楼阁亭台,回廊曲径,湖石假山,无不精心安排。漫步园内,溪水环绕,林木葱郁,课子读书堂、念竹廊、紫云白雪馆、一枝庵、浴月楼、读梅书屋、碧梧深处、桃花潭、凤楼山馆、韵石山房、停云馆、归帆亭等多处佳景,仿佛一幅幅图画小品,让人有“三五步,走遍江南”之感。
文园到了汪为霖手上,开始步入极盛时期。汪为霖四岁丧父,由生母刘氏、养母黄氏教抚成人。他勤学早慧,风流倜傥,文武兼备。汪为霖四十岁不到便告养回家居于文园,不惜重金请园林设计大师戈裕良对文园重新设计,增添被人们誉为天下一绝的“小山泉阁”等景点。后来,汪为霖又在文园之北建园林一座,供养母黄氏居住。该园林与文园一溪之隔,南北相望,有一桥可通。虽说此园面积不大,但园内环境幽静怡人,布局曲折有致,经学大师洪亮吉将其命名为“绿净园”并题写园名。至此,经过汪家三代人的悉心经营,文园名动天下,成为当时私家园林的经典之作。汪为霖在《重葺文园》一诗中曾这样写道:“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改园更比改诗难,足见文园精巧到什么程度。
汪为霖死后,其养子汪承镛对两园没再进行扩建,加之汪承镛后来长年在外地做官,两园无人管理,开始出现衰落迹象。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两园仅存残垣断壁,已经基本荒废。好在汪承镛曾于道光十年(1830)请来白蒲丹青高手季标绘成《文园十景图》和《绿净园四景图》并刻印保存下来,让后人能够从图画上感受当年美轮美奂的文园。

 

开心小龟(2014-12-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