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有位大司马东曹掾张翰(字季鹰)吴江人,在离家三千里的异地做官,每当秋风起,他就想到家乡的 鲈鱼,为了品尝家乡的鲈鱼,他竟弃官返回故里吴江。此事有其所作诗句为证:"秋分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此事后人传为佳话。
吴江鲈鱼特点:
鲈鱼以鱼、虾等为食,个体大,身长达0.6米,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栖息于近海,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河口产卵,生长快,秋天游入淡水河中。鲈鱼天生脍材,宜切脍而食,其味美而肉紧,盛传天下。吴江市松陵镇有一条引太湖水通过大运河至长江转入东海长约二十里的大河,名为吴淞江(简称松江),因盛产鲈鱼而闻名于世。"吴淞江"上有座垂虹桥桥面建有垂虹亭,宋及其后几代的文人雅士,慕鲈脍而来吴江,常常登上垂虹桥品鲈脍,饮美酒,赏秋色,陶醉于垂虹亭,诗兴大发时,留下了众多品鲈佳句。如大文学家苏东坡吟道:"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大书法家米南宫(米芾)诗云:"玉破鲈鱼霜破柑,垂虹秋色满东南。"由于他们的赞颂,吴江鲈鱼名声大噪。北宋龙图阁直学士丞相陈尧佐,在他的诗句"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中把吴江誉为鲈乡,宋熙宁年间,吴江知县林肇筑"鲈乡亭"以志鲈乡其地。
吴江妒鱼的史话,源远流长。吴江作为地名得自一条江,此江源出太湖东岸口的吴家港,经垂虹桥向北至瓜径口,最后流入黄浦江,这便是松江,松江是吴江的古称。吴江又有妒乡的美誉,因为吴江有天下独一无二的妒鱼。 名盛于世的吴江妒,即“松江妒鱼”或“吴淞妒鱼”,特指妒鲡。寓居台湾的美籍华人学者沈映冬先生,曾经访问吴江,在谈起倪云林流寓吴江的轶事时,他提及对妒鱼的考证,认为苏轼《后赤壁赋》写到的“松匡妒鱼”,其实是吴江妒鱼,现国内约有十数种扳本之多的《古文观止》,都把《后赤壁赋》的“松江”注为上海的松江,那是大错特错。沈先生用两条理由作证:一是妒鱼仅产于吴江境内的松江水域;二是上海的松江县在苏轼时代还没有出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