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道情历史

家乡区县: 山西省五寨县

五寨道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民间艺人。清末以来,较著名的艺人有王科昌(须生)、杨仁诚(二净)、周四小(丑)、宋世昌(须生)、李华(琴师)、王三娃(小旦)、贾满昌(青衣)、冀锁(小旦)、戴锦秀(鼓师)、韩昌女(须生)、田觅拴(青衣)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老艺人王科昌、杨仁诚、宋世昌、周四小,他们四处授业传艺,艺徒弟子分布各地,对五寨道情的繁荣普及和班社创建发展均做出重大贡献。

五寨道情历史久远,演出剧目繁多,出戏、本戏、小戏不下百部,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以劝人为主要内容,剧目有《三贤》、《杀狗》、《花亭》、《烙碗记》、《湘子传》、《庄周传》、《翠莲传》、《三复生》、《摸牌》、《三世修》等;中后期以演历史传奇故事剧目为主,剧目有《杀惜》、《杀庙》、《下书》、《泥窑》、《赶脚》、《关王庙》、《打缸记》、《游花园》、《对菱花》、《汾河湾》、《李有儿卖狗肉》等;近期还移植或创作排演了部分现代戏,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 追猪》、《断路》、《活捉二日本》《山乡售货员》、《泥新窑》等。  解放初期,随着杨华觅(青衣)、冯成明(须生)、苏香(须生)、赵合明(小旦)、张占元(小旦)、范增艮(鼓师)等新一代道情艺人的出现,五寨道情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特别是新寨村的马玉英(青衣)、刘巧连(小旦)、徐改娥(小旦)、李冬花(小生)等女艺人的登台演出,打破了五寨道情社班没有女演员的历史。当时的新寨社班在五寨及周边地区红极一时,常年外出演出。随后,小河头、河底、韩家楼等社班相继都有女艺人的加盟。从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五寨的道情社班也得到快速发展,管家湾、新庄窝、五佛寺、武家窑、何家岭、小寨、寺儿沟等一些中小村庄也出现了社班。五寨人爱道情,唱道情、看道情形成了习惯。一九六零年五寨县文化局办起了艺校,专门培养道情艺术人才,神池道情剧团的蔺凤鸣(须生)、徐凤莲(刀马旦)等新一代艺术名家都初学艺于五寨道情艺校。 “文革”期间五寨道情被迫停演,一些社班陆续解散。但这一期间的许多业余文艺宣传队在排演节目时,常用道情曲调和形式,使得五寨道情一直没有失传。粉碎“四人邦”后,五寨道情艺术又出现了新的繁荣,马军营、旧寨、韩家楼、南洼、南坪等地的老一辈艺人,重新组建社班,购置戏箱设备,传艺并登台演出传统道情。这一时期的五寨道情社班,女演员不断增加,彻底改变了演出剧目女角色由男演员扮演的传统,服装行头大部分用上了高挡戏装,又增加了灯光、音响等现代舞台设备,颇有专业演出团体的气派,但始终保持着传统道情的原汁原味。

在当前朝起朝落的流行艺术冲击下,五寨道情也面临着演出市场不景气、后继乏人、传统艺术的失传等诸多危机。为了振兴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五寨宣传文化部门正通过乡村群众文艺调演、戏迷票友大赛、指派专人整理创新传统剧目、以道情曲牌编演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来保护和提高这一艺术。特别是南坪村老艺人李效堂,组织韩家楼、马军营等本县境内的道情艺人重建社班,(即联班道情)提高演出水平,开拓演出市场,自筹资金创办道情艺校,培养道情艺术新人,使这一古老艺术重放异彩。目前,南坪村道情剧团,阵容齐楚、设备先进,祁兴莲(老旦)、张丕文(须生)、范效文(丑)、李俊明(鼓师)等中年艺人的表演技艺日趋完美,张继兰(青衣)、周彩霞(小生)等艺术新秀也崭露头角。他们常年活跃在本地及周边县的乡镇、农村,为传承和弘扬五寨道情艺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电商网络营销张宇(2014-12-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