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的制片人李佳伦迄今只有一部作品正式与观众见面,它被一家电视台买走了电视播映权,但只得到屈指可数的放映机会。多数时候,他只能在房东那台老式的长虹电视机上,放给自己欣赏。也正是这部处女作,令原本有房有车有事业的他,变卖了全部家产,尝到了穷困的滋味。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讲了一个“好人的故事”。主人公白方礼是一位不识字的河北老人。从74岁到88岁,他用在天津街头蹬三轮车的35万元收入资助了南开大学、耀华中学等学校的300多名贫困生,自己却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并于2005年病故。他生前两次被提名参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均落选。
李佳伦与白方礼认识于1994年。作为高中学历的小老板,那时李佳伦拥有50万元存款,一顿饭吃上千元不眨眼。他向往电影学院,在十几部影视作品中跑过龙套。1994年,在一部以白方礼为原型的电视剧里,李佳伦饰演了一个跟白方礼作对的坏小子。有次白方礼到剧组探班,他还开玩笑说做老人的徒弟。
但两人交往就到此为止。第二年,自认做演员没戏的李佳伦告别了文艺圈。
十多年后,他再次见到这个名字,是老人在报上的死讯。看到这样的报道:白方礼再也蹬不动三轮车时,将一饭盒的零钱交到一所学校,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李佳伦一直哭到天亮。
他愤慨于白方礼落选“感动中国”人物,“没人捧他,咱们百姓自己捧”,决定拍部电影纪念老人。朋友狠狠地对他说,白大爷是个“高级神经病”,你也高级神经病啊?最终,他还是把妻子的金戒指撸下来,卖掉拍片。
白方礼去世一个月左右,电影《白方礼》启动。高中学历的他花了一年多写剧本,改了13遍之后,拿出去给专业人士一看,兜头一盆凉水——不行。还是演员张炬帮他请了两位编剧。
这部低成本的数字电影要60多万元。为了筹钱,李佳伦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家三口搬到了广告公司。没过多久,公司也出让了。托朋友去拉赞助。一看剧本,对方都推了。“人家问,‘这电影谁看呢’?”
2008年1月,《白方礼》在甘肃天水开机。四五十人的剧组,没人签过合同,没人就报酬讨价还价。张炬,“白演”;艺术指导、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汁子,“白干”;歌手金波演唱主题歌,“白唱”——李佳伦相信,“这还得感谢白大爷”。主题歌的名字,就叫《感动中国》。等电影封镜,李佳伦也山穷水尽了,只能睡在制作方的沙发上,多日不能洗澡,身上“不成滋味”。
但最让他发愁的,是卖片。直到2009年春节,电影依然没卖出去。当时,家里只剩不到两百块钱。同年8月,他接受了电视台开出的20万元最低价。
没过多久,电视台来了通知,9月10日教师节下午播出。他“当时尾巴就翘起来了”,四下告诉亲戚朋友。那天,在那台老式的电视机前,这个日常提起白方礼就眼红的男人,直到屏幕上出现片尾,才流出眼泪。“白大爷,教师节了,全国人都在看你。兄弟我也没多大能耐,一点心意,安息吧。”
这天傍晚,李佳伦得到消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揭晓,白方礼入选。
三年来,《白方礼》只播过寥寥数次。这部影片分别以5000元的价格卖给了两个院线,未见上映。李佳伦赔了大约50万元。没见过面的网友索要光碟,他会自费邮寄过去。“我没有能力去发行。我恨不得你盗我版,越多人看越好。我很想站在摩天大楼上给大家鞠个躬——多盗我的版吧。”
有一年清明节,他在白方礼墓前放了一摞电影光碟,任人自取。他又把白方礼的塑像擦拭了一遍,尽管那里已是一尘不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