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口雕刻
据张《南通民间艺术瑰宝》一书中记载,风筝起源于2500年前,1000年前形成哨口板鹞,大约至清代初年定居于江淮东部,文革后,保留于闸东、刘桥、李港、闸西、四安、平潮等乡镇。哨口是是以木质材料雕刻的哨面和葫芦为主要材料的哨筒组合,在空中迎风发出不同音调的音响,用于南通板鹞上作发音器。其制作工艺要求很高,选好材料自然晾干,按哨筒大小,雕刻哨面,同时决定哨面上风口宽窄长短等要素,哨面雕成后,用胶水或生漆将其与哨筒连接。然后再用砂纸打光,罩漆。
港闸区传承人张文智从初中阶段自学刻纸,据本人介绍,在部队服役时用刻纸的方法刻了数套毛主席像,又给空军12飞行学院第一训练团用梨树雕刻了一尊65cm高的毛主席站像,形象一点不失真。70年代初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学习哨口雕刻,得到了闸东乡几位老艺人的指点,后赴四安、刘桥、李港等风筝之乡汲取南通各地、各流派的哨口雕刻技艺。为了提升哨口的音色、音质,90年代中期自学竹笛吹奏,了解中国竹笛材料、运用和制作工艺,研究竹笛的发音原理与板鹞哨口的发音关系,使哨口雕刻、制作技艺有了大幅提高,其制作的哨口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张文智介绍,北京、哈尔滨等地的风筝爱好者认为他的哨口在空中发音,不仅传送远,而且音色好,如箫似笛。
陆家锣鼓
《陆家锣鼓》发源于南通市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福利村,现流传于南通市郊,如秦灶、幸福、陈桥、闸东等地。据传承人陆嘉玉介绍,约在清朝光绪年间,从苏州移居到南通靴头圩的陆胜富,喜爱敲锣鼓,他还保持和苏州阊门外的老户族的来往。在光绪三年间,陆胜富的下一代,陆长松、陆长贵、陆长发三兄弟手头略有积余,便买了鼓、锣、小堂锣、钹、小钹五件乐器。只敲单一的“七记头”、“走马锣鼓”、“七五三二一”等曲谱。陆长松之二儿子陆锡泽,更酷爱敲锣鼓,在农闲时敲锣鼓尽兴娱乐,还向其它圩塘的人学了新谱儿,如“蛇脱壳”、“串枝莲”、“汉板”等,敲的本领提高也小有名气。至陆镜江、陆镜山、郑镜文、朱镜成、陆镜福等堂兄弟十多人,器具也增加了,形成了两代人齐敲,长者陆锡泽、陆锡廉、陆锡宣、陆锡余、陆锡盘、陆锡恩与下一代兴致很浓很浓地同敲,比赛敲。还有圩塘里的张万和、施桂池、杨镜泉多姓氏参与,成为靴头圩名扬十里八乡娱乐极具特色的项目。
陆家锣鼓是民间打击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水乡味、平原情。基本内容体现江海风味,如“鱼泊水”、“蛇脱壳”、“八哥洗澡”、“黄海啸”,还有歌颂劳动的“闯五关”、“垒堡塔”体现情感世界的赞美女性的“一枝花”、“五谷丰登”等。陆家锣鼓可敲打音度高强粗犷的谱子,也可敲打精细悦耳动听有情的谱子,具有打击乐中多声部的特点,表达故事和人物心理变化的叙事性锣鼓。陆家锣鼓在市区享有较高的声誉,并深受群众欢迎。主要对外进行技艺交流及社会服务,并服务于各类庆典活动、促销助威、庆功表彰、娱乐休闲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