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湖北共有状元4名,其中就有两名出在我们的安陆市。这两人是宋庠和郑獬。他们活跃在北宋政治舞台,后来都成了鼎鼎有名的人物。
宋庠
宋庠(音Xiang详)(996-1066年),宋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市)人,后徙居雍丘(今河南杞县)。他初名“郊”,字伯庠,出仕多年后,奉仁宗之命改名“庠”,改字公序。 宋庠从小就有大志、有气度。父亲游宦在外,生母早死,他和弟弟宋祁年少时寄居在继母朱氏的娘家,就学于安陆。
稍后,以文学知名于时的夏竦(984-1050年)出任安州太守,他们兄弟俩拿着平时的习作去拜见,很受称赏,从此声名鹊起,时称“二宋”。
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二宋”一起参加省试。
省试一共考3场,最后考官们综合考查3 场的成绩,排好名次,揭了弥封一看,是宋祁第一、叶清臣第二、而宋庠排名第三。弟兄二人都进了前三名,使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叹不已。
此次名单报上去后,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在惊诧之余,说:“‘二宋’我是久闻其名的了,他们考在前列乃理所当然,但弟弟怎么可以排名在哥哥之前呢?”说罢把宋庠改为第一。待一会又说:“亲兄弟俩都放在头三名不妥。”于是宋祁被降为第十名。宋庠就这样状元及第了。他不仅文才出众,而且很是走运。
宋庠夺魁后,初授大理评事衔,后几经风险,慢慢升迁至宰相。英宗即位后,宋庠被改封郑国公,又历守诸州府,所到以慎静为治。此际年事已高,经多次请求,获准以司空致仕。治平二年(1066年)卒,享年71岁,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英宗亲撰碑额曰:“忠规德范之碑”。
宋庠一生俭朴,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且善于纠正古书错讹,曾校定《国语》,撰《补音》3卷,又辑成《纪年通谱》12卷,另有《掖垣丛志》3卷、《尊古录)l卷、《别集》40卷。因此,他被收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而且他还是个书法家。
郑獬 郑獬(1022-1072年),字毅夫(或作义夫),宋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市)人。其父郑纾,字武仲,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长期任地方官,善于处理民事纠纷,累官至权大理寺少卿兼祠部郎中,在当时颇有影响。
郑獬从小即显现出超人的才华,为文雄浑峻峭。后入国子监读书,同学中无人能跟他相比。他也很自信,每次国子监内举行检查学业的考试,他都想争第一,也确实考过多次第一。但后来,由于他骂了考官,在正式参加国家级考试时,落在他们手里,审时度势,还是采用巧妙的办法,不动声色地将字体和文风都突然改变了,以至考官们处心积虑设下的要刷他阴谋归于落空,才如愿以偿,在殿试中夺魁。
郑獬状元及第后,初授大理评事、陈州(治今河南睢阳县)通判。任满,入朝为右正言、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英宗即位,修仁宗陵墓,耗费惊人。他上书请求减省工程预算,节俭爱民;又两次上书要求广开言路。虽然都未取得明显效果,自己也因此而外放为荆南(治今湖北江陵县)知府,但在朝臣中影响很大。不久,由于舆论的作用,仍被招回朝中任知制诰、判三班院。 郑獬为人刚直,为官清正,身居要职多年而两袖清风。死后家境贫困,孩子幼小。其灵柩放置于僧舍10多年。直到他的同僚好友滕甫出任安州刺史,方才捐资安葬。(湖北职院周腊生教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