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的人文特点

家乡区县: 包头市东河区

1、旧石器时代 在包头地区的前山台地上,有第四纪标准地层,这里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及旧石器地层,古人类学家称之为“萨拉乌苏组”---因在鄂尔多斯市萨拉乌苏河发现而命名。萨拉乌苏河是“河套人”的发源地。在包头地区,也发现了脊椎动物化石和丰富的孢粉化石、介形类化石等,证明这一地区也有距今35000年的“河套人”存在。 2、新石器时代 在新石器时代,包头地区大青山南麓的台地上就有氏族部落生存,现在,从包头市区到九原区到土右旗已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可以想像,当年的包头地区,气温、降水应该不同于今天,这里应该有一个非常适合氏族部落生存的地理条件和环境。至于这种文明因何中断,这些地区的先民们后来怎么样了,我们还可以继续研究探讨。 阿善遗址 1979年,一个农民在阿善沟门遗址上挖坑,挖出了一个石斧,这个农民赶快报告了文物部门-——一扇历史的大门就这样打开了。1980--1981年,市文物管理所会同内蒙古的历史专家进行了两次挖掘,发现这是一处相当完整的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阿善遗址是我市境内发现的规模最大、文化遗存最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位于包头市东郊阿善沟门村东圪腾盖沟两侧的台地上。阿善是蒙语“甘泉”的意思。可见在远古时,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很好的。 西园遗址 该遗址在我市九原区沙尔沁乡西园村北,是1983年发现的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又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已发掘的300多平方米中就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房屋遗址22处,窖穴62个,房址中排列着整齐的房柱,炉灶的灰烬清晰可辨。最有意义的是发现了墓葬13座,已挖4座,挖掘的墓中尸骨均尚完好,奇特的是每座墓中都随葬有鹿头,少的7-8个,多的40多个,其中一座墓葬死者身上佩有骨制项链和铜质装饰品,随葬的15个鹿头井然有序地安放在死者左侧的二层台上。西园遗址大概属于早期青铜文化。 除此之外,在九原区的韩庆坝、黑麻板、蓿亥沟等地及土右旗的沟门、纳太、威俊、美岱召等山前台地上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说明,包头大青山南麓台地上曾经是中华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和中原其它地区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地。插图:新石器时代遗物 (63)包头地区历史上就是边疆地区,不同的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留下了很多的文物古迹。但包头地区的文物古迹更多的是与军事有关,缺乏中原地区的丰富多彩。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包头地区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大量的遗物散布在包头的土地上,我们今天发现和介绍的可能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如果你有志于历史考古研究,或许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更多惊人的发现。以下我们对已发现的部分文物做一个简单介绍。 1、石镞 镞即箭头,石镞即石箭头。包头发现的几件石镞只有2厘米多长,可就是这些小东西却诉说着绵绵五、六千年的历史,它们出土在东郊的阿善遗址,大部分用坚硬的石髓、玛瑙、水晶等制成。这些石镞既是包头地区先民们的主要狩猎工具,又是重要的原始兵器。 2、埙 这个名字你可能闻所未闻,它读XUN,是一种古代用陶土烧制的椭圆体吹奏乐器,形状像鸡蛋,有六孔。包头发现的埙出土于包头市九原区沙尔沁乡西园村北大青山南麓山坡台地上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形状为球形,高5.5厘米,口径3.5厘米,上面为吹口,下端横列2孔,可以吹奏出不同的5个音符。它的出土证明了新石器时代的包头先人们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声学、乐器原理,有了丰富精神生活的强烈愿望。 3、三足瓮 1996年发现于阿尔丁北大街与莫尼路交叉口0.5公里处,除器身有三道裂纹外,其它均完好无损。这个三足瓮高57.5厘米,外径1.2厘米。它的考古学意义在于它是包头地区首次发现的夏代遗存,大约在夏朝晚期。如果其“同龄”的文物能继续发现,那对研究包头早期历史就意义重大了。 4、“单于和亲”瓦当 所谓瓦当,是我国古代宫殿和房屋上的瓦筒之头。在包头九原区麻池古城附近召湾汉墓中发现的“单于和亲”瓦当虽然只有十几厘米,却引起了国内史学界的注意,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展出。包头发现的瓦当分别是“单于和亲”与“单于天降”,其铭文为篆书。单于是秦汉时期匈奴首领的称呼,而“和亲”则不能不与汉代和亲使者王昭君联系在一起了。公元33年,呼韩邪单于亲到长安求婚,汉元帝以宫女王嫱(王昭君)嫁之,从此开始了汉匈较长时间的和平相处。这两块瓦当的发现更证明了王昭君与包头之间的关系,有人推测,这类瓦当是为了纪念王昭君出塞而在包头地区烧制的,甚至说明王昭君可能在包头地区的山南山北一带居住过。 5、黄釉陶尊 尊,古代盛器,多用来盛酒,亦作礼器。黄釉陶尊是汉代作品,1981年5月出土于九原区麻池附近的召湾汉墓中。这件汉代陶尊通高22.2厘米。为汉代中晚期盛酒器,上面有各种图案,共计29种47图。该尊在我国的汉尊中为仅见,历史价值极高,因此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6、元代青花瓷罐 这是一件包头博物馆的镇馆之物。青花,瓷器釉彩名,是我国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该青花瓷罐是在1979年从九原区燕家梁征集的。元代青瓷罐由于其蓝色艳丽、布局繁密、层次丰富、结构严谨,成为我国古瓷之珍品。包头发现的元代青瓷器肩部饰石榴花(寓意多子),腹部为缠枝牡丹(寓意高贵),白底蓝花配合巧妙,清新明丽,为元代青花瓷器中上乘之作,国内罕见,价值连城,是包头文物界的精品。 7、唐卡 唐卡是藏语音译,意为“卷轴画”,它是喇嘛教特有的一种宗教绘画,具有浓郁宗教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唐卡一般在寺院殿堂内张挂和供奉,是喇嘛教的传播工具。包头博物馆有唐卡78幅,均为布质,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唐卡绘画的原料,用的多是金银宝石珊瑚等矿物颜料和藏红花、茜草等植物染料,所以成画后鲜艳而不褪色。 包头这批唐卡的来历很有意思:文革中,包头寺庙大多遭破坏,文物大量流失。1973年,国家下发了“关于加强从杂铜中拣选文物的通知”,规定拣出的文物按废铜计价。市文物管理所的同志就是从废品收购站里选出了唐卡200多斤,按每斤3分钱计价,用6元钱购回,使这一重要文物得以保存。现在有许多的唐卡得到了修复。 8、秦半两 货币是文物中重要种类。秦半两是秦始皇货币,包头地区是秦直道的终点,包头境内又有秦长城,可以想见当年驻军之多,市场之盛。包头发现的秦半两钱较小,可见当时的贷币标准与铸行并不一致。秦半两文字为李斯丞相所书的小篆,体现了当时货币统一、文字统一的现实

杨柯(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