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境内基督教会有两个派系,一为基督教公理会,一为耶酥家庭。
基督教公理会 清光绪十一年(1885),公理会信徒金发兰,首次从恩县庞庄至境内传教,未果而回。光绪十四年(1888),金发兰、秦恒瑞再来境内,购买果子巷路南(今二小学分校)的宅房1处。次年又于厂街(今大桥煤厂一带),购买空宅基一处,修建教堂、学校、医院及西式房屋数间。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皆为义和团所焚。光绪二十七年(1901),外国传教士在《辛丑条约》保护下,重返境内。在西门外(今聊城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和针织厂一带)购地160余亩,兴建教堂、学校、医院。至宣统元年(1909)冬,建成可容400人的教堂1座,男校教学楼、宿舍楼各1座,女校平房数10间,医院门诊楼(含男、女普通病房)1座,西式住宅楼3座(后增建1座)。成为华北公理会集布道、教育、医务三方面机构于一体的7个县级机构之一。教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堂会,亦逐渐发展起来。民国25年(1936)规模最大时所辖堂会分布在东昌(聊城)、堂邑、清平、夏津、茌平、博平、邱县、威县、广宗、清河等11个县,计24处,其中有教产者14处。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几次占领临清,堂会逐渐减少。民国30年(1941)底,日美战争爆发后,日军以暴力手段干预公理会,致使其活动基本停止。
民国16年(1927)至民国23年(1934),境内部分教徒欲组织“华人事主会”,以实现自立。但因美国传教士的阻挠未能实现。解放后,部分教徒在庆祥街柏济川家聚会礼拜。1956年经牧师彭百祥的倡议,决定成立“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以“自信、自传、自养”和爱国为方针。这一行动受到党和政府的欢迎,并将福德街的一所宅院拨予教会。“文化大革命”中,“三自”教会被查封,教会人员被批斗,宗教活动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自”教会恢复活动,部分教产归还教会。1982年,“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领导小组”成立,并得到了山东省“三自爱委会”的承认。至1985年,境内有教徒聚会点7处,教徒700余人。
年会:50年代前,华北基督教公理会县级教区称众议会,其最高组织为北京的董事部。董事部下设7个众议会,临清为7个众议会之一。众议会是一种议会制度,其例会称年会,一般每年2月召开,会期1周左右。议员(亦称“会员”或“代表”)由各堂会代表、中西牧师、学校校长、中西医士、正式布道员及美国传教士的妻子和呈请议员(即“特邀代表”)组成。会议由代表选出的会正、会副主持,并选举中英文书记担任记录。教会的布道、教育、医务等项工作经议员表决后,由各委员会执行,但实权掌握在美国人手中。临清众议会年会从民国4年(1915)召开第一次会议至民国35年(1946),召开会议30次。其间因抗日战争暴发间断2次。民国35年(1946)的第三十次年会亦流于形式。
境内基督教公理会主要有以下活动: 布道:教会的首要工作是布道,即传教,由专职人员进行。公理会最高宗教职务称牧师,一般是本教区宗教界的领袖人物。境内华籍牧师有3人:石福堂、王景灏、彭百祥。牧师以下为布道员。民国24年(1935),境内有布道员30人,其中美籍传教士2人。
布道的形式:1在礼拜时讲道。2到各堂会走访教徒进行传道。清末时,亦曾在社会上公开布道,但因不受欢迎而取消。另外,还有专人不定期到社会上卖圣书。
为培养神职人员,民国11年(1922),美国牧师怀雅德创立叶氏学道院(因纪念美国牧师叶理士而得名),位于教会大院的西北角上。继怀雅德之后,华籍牧师王灵泉任院长,美国牧师卫克思为副院长。民国13年(1924)至民国24年(1935),共举办6期,毕业生48人,皆被派往临清、德州两地的农村。民国24年(1935),学道院负责人为刘呈祥。 教育:基督教公理会传入境内后,即着手兴建学校,直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停办。规模仍近似于建国前的私塾。光绪31年(1905),学校恢复,有男生20人、女生13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又招收30余人。宣统元年(1909),学校扩大,男女分校。男校名“育英”(中学),女校名“育贞”(小学),经费由美国总会按期拨付。民国18年(1929),两校合并为“培真”小学,男女合班,有高级班2个、初级班4个、学生130余人。
民国22年(1933),培真学校停办。在原男校处建工读学校1所,校长徐守城,其学制二年,毕业后自谋职业。全校共分竹器、木工、鞋工、白铁4个组。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停办,毕业生40余人。
抗日战争爆发前,各堂会亦有小学,多则10几人,少则几人,以扩大教堂影响,后随教会的消失而停办。
此外,公理会还举办平民教育,以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平民读物”为教材,增设汉语注音符号班,推广“识字牌”游戏。据民国21年(1932)统计,仅临清一区便有初级班37个、学生1100人、毕业生500余人,分布在32个村庄。义务教职员工128人。
医务:清光绪十四年(1888),金发兰、秦恒瑞在会通河北支南崖后铺街办起医院和药房,称“施医院”。光绪十六年(1890),卫格纳医士来到施医院,但因时人不相信西医,故虽免费或少收费,但就诊者很少。光绪二十六年(1900),施医院改名“华美医院”,美国医生高美玉(女)、罗厚敦夫妇、胡保仁夫妇、瑞春生、孔美德(女)、护士孟爱慈(女)、蔡乐尔(女)、聂美丽(女)等来医院就职。华籍医士姜××、马献、吴瑞芳(女)、刘子刚、杨铭鼎等及护士许秀清亦来华美医院工作。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及男女病房,70个床位,并有较为先进的手术室。自此,华美医院影响逐渐扩大。仅民国23年(1934)1年,华美医院的门诊人数即达12808人次。其中住院病人920人次,一天最多住院人数达62人,最少亦有13人。共作大手术64次、小手术227次,细菌检查821次、透视14次、X光照像138次。民国26年(1937)至民国28年(1939),华美医院停办。民国28年(1939)四月恢复工作时,医生仅孔美德1人。民国30年(1941)十二月,日美宣战时,医院工作最后停止,再未恢复。
节日及礼仪:公理会的宗教活动,主要是星期礼拜和节日聚会。其主要节日有圣诞节、受难节及复活节。洗礼、婚丧是公理会的重要礼仪。
礼拜:基督教认为,星期是主日,每到星期日上午就举行礼拜,一般持续3个小时左右。教徒未到齐前,布道员或执事在教堂内分片讲道,男女分片。正式礼拜由牧师或布道员主持并主讲。
除星期日礼拜外,如有宗教界名人来教区时,还特邀在星期日以外的时间聚会讲道。 圣诞节:12月25日,是耶稣基督诞生日。基督教会于此日要举行纪念活动。节日前几天,教徒之间即互送圣诞礼品,扎圣诞树,举行圣诞晚会,唱诗班练习圣诞歌曲。24日午夜,活动达到高潮,通宵唱诗“报佳音”。25日则以耶稣降生为题聚会或举办文娱活动。
受难节:公元四世纪时,世界基督教(旧教)尼西亚公会议决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五(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间)为受难节,纪念耶稣受难。
复活节:受难节后的“安息日”,即星期天,是复活节,纪念耶稣的复活。
洗礼:洗礼是基督教徒入教的重要仪式,受过洗礼的人即正式被承认为教徒。
婚丧:教徒的婚丧大事,可请牧师或布道员主持仪式。仪式上要读经、唱诗、祈祷、祝福,祝婚配者和睦幸福,祝死者安息。
耶稣家庭 耶稣家庭是基督教现代时期的一个派系。抗日战争爆发前由敬奠坛创办于泰安马庄,人称之为“老家庭”,外地分设者为“小家庭”。民国33年(1944),境内部分“基督教”教徒在胡里庄镇郭庄村徐保山捐献的房子里正式成立“小家庭”共11人,泰安马庄派来的王永琳任男“家长”,徐履新任女“家长”。民国34年(1945)春,“小家庭”迁至胡里庄镇西北一带,购地20亩,修建了简易礼拜堂和住房,计10余间。 耶稣家庭实行“家长制”。参加家庭者须将其财产归家庭共有,家庭成员必须服从“家长”的命令,否则违背教义。家庭成员的婚姻由“家长”安排结合,不得与家庭以外的人结婚。丧葬及其他宗教活动没有变化。另外,各地家庭的男、女“家长”须参加正月初一、六月初一在“老家庭”的两次聚会,汇报工作,并听取“老家庭”的意见。会期7天。境内“家庭”规模较小,每年亦举行两次聚会,由“家长”传达“老家庭”的意见及“小家庭”今后的活动意见。境内“家庭”内部分为4组:农工组,种田种菜;木工组,做木工活;针线组,负责缝纫;炊事组,做饭烧水。全体成员吃住在一起,共同劳动。
民国35年(1946),胡里庄镇西北一带的“家庭”解体。民国37年(1948),城东杨八里庄成立“小家庭”,“老家庭”派郑玉琳、马秀荣到此担任男、女“家长”。1952年,“老家庭”革新改组。1953年,境内“家庭”组织解体。1956年,原“家庭”成员加入基督教“三自”爱委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