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儿童文学奖”是1986年在巴金、冰心等老一辈著名作家热心倡导下发起的,是中央宣传部批准的,以伟大女性、原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名字命名的全国性重要奖项。 2003年,浦漫汀先生荣获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是名至实归的。看看这届评奖组织领导机构的如下组成,就知道这个奖项的权威性了——
“特殊贡献奖”是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新增设的奖项。宋庆龄儿童文学奖《评选章程》第三章第5条规定:“从第六届开始,设立‘特殊贡献奖’,要求年龄在70岁以上,长期从事儿童文学的评论、研究、翻译、编辑、出版、教学或组织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对推动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过突出贡献。”浦漫汀先生正是在儿童文学的评论、研究、教学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对推动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过突出贡献”。无论从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奖项的排序(列于“大奖”即“金奖”之前)还是奖金数额之巨,“特殊贡献奖”的“含金量”是最高的。浦漫汀先生荣膺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的殊荣,无疑是党、国家和社会对她在儿童文学事业上做出杰出成就的高度肯定。 然而正如我们生活中会常常遇到奇异的变数和意外一样,浦漫汀先生竟然差一点与这项殊荣擦肩而过。作为该届宋奖评委会主任,我亲历了这一简直“惊心动魄”的过程(那届宋奖,评委会主任原是束沛德同志,后因他被推为获奖候选人,根据评奖有关“回避”的规则,经批准,才改由我任评委会主任的)。在“特殊贡献奖”评选过程中,曾经出现“戏剧性”的一幕,至今忆来,犹历历在目——
在评委会反复讨论酝酿过程中,主办方主要考虑到“经费”问题,一再表示要尽量控制特殊贡献奖获奖者的名额。那天中午,午餐实际已经结束,我和组委会秘书长卢山同志(他代表宋庆龄基金会自始至终参加了所有评选环节的工作)正在商量有关事宜,我发现餐厅里气氛有点异样,有一桌评委们餐毕并未离席,好像在激烈地议论着什么。果然不一会,那桌评委们派出汤锐为代表,神色严峻地向我走来,把我叫到一边,说是要郑重反映评委们的意见,大意是大家一致主张浦漫汀老师必须评上(特殊贡献奖),并简要申述了理由;如领导不同意,大家将采取果断行动(似乎要集体罢评,退出评委会之意)。我当然属于主评派(同意评上浦漫汀先生),于是立马向卢山同志汇报了大家的意见,并恳切敦促他向上反映,力争评上浦老师。卢山同志先是表示实在为难,最后他狠狠拍了一下桌子,说道:“好的,我一定向基金会、组委会领导反映,力争评上!其实我也是希望浦老师上的啊!”我赶紧跑到那桌等待消息的评委们,说:“卢山同志同意啦,放心吧!”大家闻讯热烈鼓掌,令我感动不已。我记得那些评委同志,大部是来自高校的教授们,如方卫平、王泉根、朱自强、陈晖以及汤锐等……
最后的结果,浦漫汀老师被一致通过评上“特殊贡献奖”,当然是皆大欢喜!
几位“特殊贡献奖”的得主,其“简介”(实际也是“颁奖词”)都是我编写的。浦漫汀先生的简介全文如下:
浦漫汀,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资深教授。辽宁阜新人,1928年生。195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高等学校执教,特别是从事儿童文学教学和研究,长达近半个世纪。长期担任硕士研究生及外国访问学者与高访学者的导师,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儿童文学专业人才。在教学之余,潜心从事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硕果累累,先后出版各类书籍120余部(本)。主要专著有《安徒生简论》、《童话十六讲》、《浦漫汀儿童文学评论集》、《浦漫汀儿童文学论稿》等。与人合著的有《儿童文学概论》、《中华美德图说》等。主编有《儿童文学教程》、《散文十家》、《冰心名作欣赏》、《严文井评传》、《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童话卷、小说卷、散文卷)以及《幼儿德育故事丛书》、《小霞客游记丛书》等。论著和主编的图书屡获全国大奖,如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全国儿童文学理论评奖优秀专著奖、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名誉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儿童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原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中国分会委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