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文化

家乡区县: 承德市滦平县

匾额碑刻

【来源:网络转载;匾额碑刻】避暑山庄修建历89年,有184景,景景有匾额楹联;山庄周围寺庙群,座座有碑铭。其特点是,门楣匾额多由皇帝以汉、满、蒙、藏4种文字御制,如丽正门"岩城埤?固金汤,跌荡门开向午阳。两字新题标丽正,车书恒此会遐方"、勤政殿"中外同风,持盈常保泰;山川竞秀,弥性并怡情"等匾、联,充分体现了清代前期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高于一切的思想。又如四面云山"山高先得月,岭峻自来风"、玉琴轩"寓情最觉静可乐,玩物始知闲不争"、戒得堂"祖德绍龄稀,戒重务广;圣言明要道,矩仰从心"、狮子园"日经月来明至道,花香鸟语露真机"等楹联,都外化了皇家宫廷文化的内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乾隆年间建成的承德孔庙"化成之道"、魁星楼下的摩崖石刻"文明福地"和许多匾额碑刻都教化着四方民众。

书院

【书院】承德伴着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世而迅速崛起,出现了"秀峰"、"振秀"、"滦江"、"平泉"等几所颇具规模、影响深远的书院。书院设山长一人总理事务,由资深或品学兼优者充任。书院经费由师生共管。由于书院将授课、自学、讨论相结合,轻八股,重实学,全国各地的博学大儒云集承德,对承德的教育、文化和人才培养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形成了市区、滦河、丰宁凤山和平泉等几个教育中心,培养出不少高才隽秀。

标准普通话

【标准普通话】承德是以北京为轴心180公里半径以外惟一说标准普通话的地区,因其是清朝200年的陪都,语音标准与北京相同,却又没有北京方言中过多的儿化韵,形成了比北京话更为标准的普通话。近年来,许多地区都到承德招聘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寺庙音乐

【寺庙音乐】承德市内截至民国初年共建寺庙123座,其中皇家建32座,地方政权和民间集资建91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僧侣把不同风格的寺庙音乐带入承德,计有京朝、正统、地方、外江、文喇嘛、武喇嘛等6个流派。除《五方佛》、《行道章》、《金字经》等纯粹的宗教用乐外,很多曲目来自于民间。唱词或出自唐诗宋词,或出自经文,皆配以当地群众易懂爱听的曲调。音乐有咏唱乐、吹奏乐、打击(法器)乐、舞蹈乐4种,分别用于"水陆道场"、"放焰口"、朝圣、殡葬、诵经、坐棚,或活泼明快,或缠绵哀婉,节奏、情绪变化丰富。1978年,承德市抢救挖掘整理民族民间音乐领导小组对寺庙音乐进行了及时抢救,记录整理了80首曲目,已由《中国音乐》增刊与清代避暑山庄宫廷音乐合集出版。

普宁寺"打鬼"

【普宁寺"打鬼"】旧时承德每年的腊月,普宁寺都要主持举办庙会,规模最大是3天的"打鬼"活动(也称"跳布踏")。因其宗旨是除妖驱邪,给人以宁和平安,所以每年这几天,远近百姓、寺中喇嘛远在蒙古各地的亲属、都道府衙的官员、民国和伪满时期的省县要员都前来观摩,人数逾万,各类摊贩争相叫卖,热闹非凡。"打鬼"之前,普宁寺允许百姓进庙上香或登大乘之阁摸大佛手指以求顺喜。普宁寺"打鬼"延续至今,其意义已超越宗教活动,是一种吸引游客、对外开放、联结友谊的桥梁。

转寺

【转寺】转寺是用轿亭抬着释迦牟尼的化身像围普宁寺按东南西北顺序转一圈。进行中,喇嘛诵经、奏乐、舞蹈,善男信女们不断从轿亭下穿过,以求佛的保佑。抬轿亭和支撑轿棚所用的24根竹竿需8个壮汉和24个儿童,用的都是本地人,据说谁抢上谁可免灾除病,故而天不亮寺外就挤满了找这份差事的人。转寺至今仍是普宁寺正月十三至十五隆重的佛事内容之一。

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中元节)是佛教和汉族民俗化的宗教节日,为"年初升天之龙再回大地之日",以此日为祭祀祖灵、悼念死者,也含"收获祭"之意。承德的中元节正值皇帝在避暑山庄处理朝政期间,这时山庄内环碧岛上搭彩棚,设法船,众多僧人聚在这里焚香燃烛,百供丰盈,打醮诵经。入夜,天上明月朗朗,塞湖上荷灯飘荡,往来灯船如梭;碧波荡漾的武烈河西岸百姓熙熙攘攘,各色荷灯顺流而下,带走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戏剧活动

【戏剧活动】自康熙十六年(1677)在今滦河镇兴建喀喇河屯行宫的同时盖起戏楼,至清末民初,承德所辖八县三区包括避暑山庄,兴建戏楼(台)139座,戏剧活动从宫中到民间广泛兴盛起来。其中"高可达五丈旗,广可容数万人"的清音阁三层大戏楼于乾隆皇帝70大寿时落成庆典上,就有"山药红"、"小诸葛"等名演员500多人将昆曲、弋阳腔与梆子腔融合在一起大展技艺,乾隆皇帝看后赐名"乱弹梆子腔"。此后,承德文人与八旗子弟还兴办了"戏曲研艺社"和"乱弹研艺社",专事剧本创作和修改,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衍变和形成。

清音会

【清音会】是民国初年由走出避暑山庄的内务府官员子弟与承德的文人组织的民间乐队,也是当时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音乐组织。3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所用乐器大部为原山庄内宫廷乐队遗散的,其演奏也保持着山庄宫廷音乐的风格。清音会在承德音乐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并深深影响着当地民间音乐的发展。其曲目在30年代曾被日本人录制了全部音响资料带回国。50年代初经常在热河人民广播电台演奏播放,80年代初又分别由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并播放。清音会所保留下来的"避暑山庄宫廷音乐"16首曲目优美典雅,以它们为基本素材的音乐形象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内舞台、广播、电影和电视音乐中。

清代宴乐舞

【清代宴乐舞】是艺术地再现避暑山庄清宫皇家宴会的礼仪、风俗及歌、乐、舞欣赏活动而创作的一台乐舞。它依照"丹陛大乐"的编制和清音会的演奏风格,保留了宫廷满族艺术的特色。1990年刚一面世即被旅游部门列为"紫禁城外皇帝游"专项节目。同年七八月间赴日本演出,被誉为"来自天国的仙乐"。1991年参加北京中国首届民族文化博览会获最佳演出奖。至今,清代宴乐舞仍在承德一系列政治文化交流、出访、接待、庆典以及重大艺术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外界认识承德的一个窗口。

寸跷

【寸跷】流行于承德已有150年的历史。过去的热河一带,森林茂密,火灾频繁,为祈福消灾,许多地方建有火神庙,并组织有"火神圣会",庙会祭祀活动从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六结束。寸跷是庙会活动形式之一。演员在脚跷底部装一双满族妇女的花盆鞋,走起步来挺胸提气,稳而不晃,腰部轻扭,膝部微颤,显现出一种特有的高雅气质。其表演形式分为"压街"和"打场"两种,"压街"时分两竖队在锣鼓伴奏下边走边舞;"打场"时有"四门斗"、"倒葫芦"、"黄瓜架"等舞蹈形式,队形和速度变化丰富多样。

三官圣会

【三官圣会】是承德群众正月十二至十七组织的祭祀天、地、水三官的花会,规模宏大壮观。队前由执小红旗的会首指挥,接着依次为三官驾、黄罗伞、黑龙旗、开道锣、彩旗;灯官在彩旗后指挥龙灯、高跷、狮子、大小秧歌柳子、武会、队子马、八仙庆寿、蝴蝶、棉花鬼及宫灯、莲花灯、寿桃灯、葫芦灯、方灯、长灯等花会队伍。正月十五达到高潮,整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门前为花会队伍备好茶点烟糖。三官圣会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仍然是承德百姓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民间文化活动。

赛威呼

【赛威呼】"威呼"是满语"船"的音译。满族有七月十五放河灯赛船的习俗,入关后许多地方没有可供赛船的大江大河,故出现了陆地上的"赛威呼"。这种体育色彩较强的民间舞蹈已有近300年历史,一直流传至今。表演者与围观者随着舞蹈节奏和情绪变化呼喊出"伊勃棱格"(进、前进)"哎嗨哟",以示对渔猎丰收的庆贺。

二贵摔跤

【二贵摔跤】是界于民族体育和舞蹈之间的民间娱乐形式,由流行于承德300年的传统体育竞技"乔相扑"演化而来。有着抡、转、滚、翻、摔、扫、踢、挡、下绊、托举等高难技巧,深受观众喜爱。承德的"二贵摔跤"从1986年开始,多次参加全国各类运动会和舞蹈比赛,并取得好成绩。

滕氏布糊画

【滕氏布糊画】一种集绘画、雕塑、刺绣、裱糊、剪纸等传统艺术和工艺为一体的立体画。改革开放以来由民间艺术家滕腾所创制,以布、绫、罗、绸、缎、纸板、木材、首饰、绢花、海绵等数十种材料拼贴而成。简者三五方圆巧拼而就,繁者则以上万块材料组成,人物花鸟、神佛鬼怪、山水鱼虫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其作品曾获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最佳奖",1991年被选入"中华百绝",1992年被选入第二届"华夏一奇"。1995年,在怀柔开办的"龙腾民间艺术公司"被确定为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6个参观点之一。滕氏被雅称为"布糊滕",中国艺术研究院在院藏中特为"腾氏布糊画"设专室展出。

承德剪纸

【承德剪纸】以丰宁、桥杖子和富家剪纸为代表,300年来一直是各民族喜爱的民间艺术。丰宁剪纸阴阳刻相衬,取线流畅,劈毛细密,单色、点染相宜。进入80年代后,丰宁剪纸接连在国内外展出,剪纸艺术家还到国外进行工艺表演。1993年丰宁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桥杖子陈氏剪纸工艺精湛,色彩绚丽,本世纪20年代即为日本有关专家收藏,近10年来又有许多外国友人慕名前来参观采访。富家剪纸既古拙质朴又细腻隽秀,文化底蕴丰厚,作品多为来访的外国友人收藏,并多次作为河北省民间艺术佳品在中国美术馆和国内外展出。承德剪纸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素材源于多民族聚居区承德的民俗风情和特有的人文景观、诗词古韵,展现了民族融合、吸纳百川的特质。

转角的温暖(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