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芜,请家堂与送家堂是过年期间的“重头戏”。两者作为民间习俗虽然程序繁琐,但与封建迷信不搭边,在这里面主要寄托了子孙后代对前人的缅怀之情。
请家堂一般在大年三十。早上,家家户户打扫庭院,一般上午贴对联,贴完对联后拾掇正房准备请家堂。上午十时左右,家中男老人携儿子焚香,提着酒壶到村外大道上迎请祖先。请祖先的仪式完成回家后将手中香先插于大门上一炷,用木棒拦在门内,意为挡住邪魔鬼怪不进家门捣乱。其它门房也插香,包括栏门(厕所),用木棍拦在门口。
莱芜大部地区初二送家堂,东北部山区个别地方初一送家堂。据考证,初一送家堂源自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日本鬼子的大扫荡。地方政府把春节习俗初二改成初一送家堂。
下午五点左右准备送家堂,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到村外的大道上送家堂。出门时将栏门的木棒拿开,让祖先顺利上道。传说挡门的木棒不拿开,祖先的灵魂出不去,以后家里会出离奇的事。之后是全家聚宴,请家堂活动圆满结束。
“照厅”、“熬五更”与“发纸码”
除夕晚饭前,我市民间还有“照厅”的习俗。家家在门口点燃一捆干草,谓之“照厅”。同时焰火齐放、爆竹齐鸣。据说,这是为了给在外归来的人照路,好让他们赶快回家。等火熄灭后,把灰烬摊开形成一个半圆形,围住自己的大门口,这样妖邪就不敢靠近了。
熬五更,又叫“守岁”。吃罢晚饭,全家人聚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畅所欲言,光说过年的吉利话。
家庭主妇开始着手包供奉用的素馅水饺(俗称包子),准备子时发纸码、迎财神时上供用。民俗:年五更一顿清(素),日子过得赛朝廷。这可能就是,发纸码时用素馅水饺的渊源。包水饺时,要象征性地在水饺内包上一个硬币,谁吃到带有硬币的水饺,谁的福气最好最大。
熬五更的含义是:祖先一年回家一次,做晚辈的守候在桌前,以示孝敬,更突出了儿孙满堂、家庭和谐。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夜12点(子时)
的钟声响起,家家户户开始“发纸码”,辞旧迎新。供奉上素馅水饺后,开始烧化纸钱,全家人磕头祈福,燃放鞭炮。
现在,在许多农村还保留着供奉素馅水饺,要放在磨眼里两个的传统。这个做法在民间有个说法,说是旧时,新年的第一天,乞丐要到家家户户去掏磨眼,磨眼里放水饺是个善举,让乞丐们过年时吃顿饱饭。
从初一开始拜年走亲戚
初一,是拜年的一天。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初一在民间有很多忌讳:不挑水、不泼水、吃鱼时不能吃光、不下地、不借火种、不讨债等。
初二外甥要到姥娘家拜年,如果是初一送家堂,要选在初一前往拜年。到姥娘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到家堂桌敬香、磕头,然后再向老人家拜年。饭后,要回家送家堂。如果舅父没有儿女,外甥要送完家堂再回家。
初三是新婚或订婚的新人到岳父家拜年的日子。岳父家要准备丰盛的酒宴,请陪客来陪新女婿。上首由新女婿坐,其他人辈分再高也要排在次座。结婚多年的老女婿也多选在这天看望岳父岳母。
“无骂日”、“人七日”与“杨公忌”
正月初五为传统的“无骂日”,又称“破五”。民俗是“牛”的节日。旧时,这一天,家中有牛的户,通常备些精美的饲料,让牛饱餐一顿;也有的在牛角上或尾巴、耳朵上用红线系一小块红布,以示吉利。经商者将初五称做“财神生日”。这一天午时,备办供品、焚香烧纸,燃放鞭炮,吃象征元宝的水饺,祈盼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正月初七在民间称为人日,民间称为“人七日”。旧时,莱芜民间此日要吃过年剩下的老菜叶、葱皮等做的小豆腐,即渣豆腐。有的地方在这一天忌讳妇女做针线活,民间有“人七做针线,专扎婆婆眼”的说法。
正月十三,相传是“阳公忌”,又因“十三”与“失散”谐音,无特殊情况这一天不出远门。在民间也有称做“杨公忌”的。传说,杨继业有13个儿子,正月十三这天送一子出征,他信誓旦旦地对人说,我杨门有后,即使每月战死一个,一年下来还剩一个。没料想,当年正月闰月,13个儿子一个没剩。后人认为这一天不吉利,禁忌说狂言和出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