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文运”是指科举应试的运气。
一个地方“文运”之所以不兴,当地人往往归咎于风水的缺陷,而塔则被认为可填补当地在风水上的空缺,谓之补地气。因此咸宁笔峰塔的建造昭示着了咸宁人对于文化的尊崇和在意。其目的是为了保佑当地学子魁星高照、文运亨通的梦想和期盼。
作为咸宁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笔峰塔又名慈恩雁塔。俗称宝塔,一度改名向阳塔。它位于向阳湖镇镜内宝塔严家嘴山丘上,距永安城区3.5公里。
据清光绪《咸宁县志》载:“相山,文笔山故有塔,而塔之最,古者莫如严家嘴”。严家嘴笔峰塔始建于明朝,今塔系清道光年间(1838--1840年),重修。砖石结构,塔高28米,为七层楼阁式,塔基、塔座、塔体均呈八方形,塔基周长52.48米(边长5.56米),占地202.05平方米,面铺方石;塔座周长35.03米(边长4.38米),高1.2米,块石砌成。其南有石级可上,今基、座方石已拆。塔底边长2.2米,周长17.6米,底层南侧有一高2米、宽0.8米的拱门,门额题为“直达蟾宫”。塔中实以圆柱,塔底层北侧临门凿石为龛,龛顶外饰双龙戏珠,右饰丹凤朝阳,左饰吉祥如意。龛右石级绕柱边壁而砌,可容二人并行盘旋梯上,上66级便到第五层。第五层南壁也有石龛,饰有简单图案,上下两龛原供有石塑魁星像。第六、七层不可攀。夏廷樾的《石塔记》刊于北壁,碑记高0.4米,宽0.8米。其顶封固,镌石为八卦图。除底层外,每层有四个圆窗,直径0.6米,间方错落而开。塔原每层飞檐角下悬铜质风铃8个,总计56个,每个约重2.5公斤,风吹铃响,悠扬悦耳,数里之外可闻。因历年锈蚀无存,最后1个铜铃1966年被盗,今已无存。仅剩孤零零的一座石塔。塔内有石级石阶登临至第四层向外眺望,如果风和日丽,整个咸宁城景收于眼底。
关于笔峰塔名字的来历,因其地在县治西北,平滩曲港,一山岿然,故取形家“水口捍卫”之说,建塔镇之,图复“人材之奇,科名之盛”景象,故名笔峰塔。
笔峰塔的兴废是事关地方文运的大事,历朝历代的地方官员和士绅都极关注和重视。史载咸宁建塔最早在清乾隆年间咸宁知县陈焕世的《移修石塔碑》,该碑文记载了康熙年间咸宁知县孙毓华修建石塔的经过,并追述顺治年间咸宁训导李之经(字凡九)修塔的故事,云李之经曾“募赀建塔相山之麓,以为东南文笔之观”,据说因选址不当,康熙二十二年(1683)秋,德安(府治安陆)知府兼摄咸宁县事孙毓华(字树棠)迁建于咸宁县城东门外东皋山文笔峰,称文峰塔。及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 夏廷樾任咸宁知县时,文峰塔早已不存。上任不久,夏了解到县境严家嘴一镇“水患”塔垮塌多年,决定修复,乃于同年开工兴建,“费钱约五千缗”,历时十一个月,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三月才完工。塔成之后,夏廷樾为此述《淦川重建严家嘴石塔记》记其事,云:“塔凡七级,其材皆用石,高九丈有几”,“其第五级塑魁星像奉之”,详述了造塔的动因、始末以及取材、形制等。这从清同治五年《咸宁县志》标注有“笔峰塔”可知,而光绪八年《咸宁县志》则标作为“笔花塔”。至于“慈恩雁塔”之名,那是因为建塔知县夏廷樾曾说过:“士之题名慈恩雁塔者,度必有礨硌瑰玮之才概,以副予期望也已。”而得名。一说是当地文人景仰李邕、冯京之才,赋予期望,题名曰慈恩雁塔。而“向阳塔”的名称,则诞生于1970年向阳湖公社成立之后,纯属应景之名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