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泗州戏 2011年6月1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泗洪泗州戏名列其中。这是继2009年6月成功申报首批省级“非遗”之后,泗洪泗州戏又顺利升级为国家级“非遗”。 泗州戏旧称“拉魂腔”,是江苏省地方戏剧种之一,主要分布于洪泽湖西岸和淮河两岸的大部分地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因其艺术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时期在古泗州,为体现剧种的地方特色,于1952年改名为《泗州戏》。在泗洪境内,演唱泗州戏较为普遍。建国前,仅家庭戏班就有38个。1953年,经 泗洪县人民政府批准,泗洪县泗州戏剧团正式成立。 泗州戏作为苏北地方剧种之一,是一枝开放在洪泽湖西岸的艺术之花,距今已两百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传统的戏曲艺术已经逐渐退出了社会的主导地位,现代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也在逐渐减弱。泗州戏而作为江苏地方戏稀有剧种,在地方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继续保护和传承泗州戏艺术,就需要全面了解其文化的起源及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积极应对当代文化市场的需求,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一、泗州戏的起源与传承泗州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它的起源、发展到壮大,始终扎根于苏北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壤中,它是从民间成长起来的地方剧种。据多数泗州戏老艺人回忆,它大约起源于乾隆年间(1736—1795)。泗州戏原名“拉魂腔”,传说“拉魂腔”的发源地在江苏海州。据艺人们说,当时在海州、盐城一带民间,劳动人民在劳动休息时,根据地方秧歌、号子等编唱曲调,祈望太平丰年,流传开来便称为“太平调”,后又被当地打猎的猎户们在打猎之后传唱,名曰“猎户腔”,由于唱腔尾声翻高八度,也称“拉后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