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豆腐包子

家乡区县: 宝鸡市金台区

宝鸡豆腐包子。

据说,这种包子已经有了长达300年的历史,并且,清康熙四十二年圣祖皇帝巡视新疆、甘肃,路过宝鸡时,已经告老还乡的党僚雅阁老,曾用当地最有名的段家豆腐包子招待这位皇帝。宫廷的膳食虽然奢华考究,但地久天长地吃,也会让皇帝产生“审美疲劳”,所以,一旦和油辣荃香、清素鲜美的豆腐包子不期而遇,难免要意外惊喜。龙心大悦以后,康熙皇帝赐给段家包子店三角龙旗一面,从此,这家包子店声名远扬。

让人不解的是,这么好的豆腐包子,这么有名的段家包子店,居然在很长时间里从宝鸡的餐饮市场上销声匿迹。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豆腐包子才在宝鸡重新上市。那时,我在西安的一家文学月刊社当小说编辑,常去宝鸡组稿、讲课,吃豆腐包子乃一大快事;后来,西安也有了豆腐包子,但滋味似乎还小有差异。有意思的是,吃宝鸡豆腐包子时,只须轻轻把包子一捏,包子顶端收口处便会张开,食客则用小勺浇入辣椒油,下来才是大口咬嚼。是豆腐包子的专业食客抑或票友食客,凭此判断,一猜一个准儿!

北方人是用大笼蒸大包子,而南方人,则更喜欢用小笼蒸小包子。比起北方人的包子来,南方人的包子馅儿比较“稀”,有的干脆就是汤包蒸熟的包子里半兜儿、甚或多半兜儿是汤。说来有趣,有人曾问我:南方人是怎么把汤弄到包子里去的?我调侃说:灌进去的,要不,怎么会叫灌汤包子呢?但事实上,汤包的馅料,很重要的内容是肉冻,包好上笼一蒸,肉冻就成为肉汤了。改革开放以后,各地餐饮文化的交流水平不断提升,汲取南方包子的优长,西安的餐饮市场上,也开始有了本地出品的准汤包或汤包。不过,西安汤包的馅儿里,好像不放肉冻,他们是用肉汤把包子馅儿“打”(就是顺着一个方向用力搅拌)至极稀,也因此,比起南方的汤包来,西安汤包里的汤,要略少一点儿。

比起吃一般的包子来,吃汤包是桩技术含量不可小觑的活儿。要眼明手快,面对笼屉里热腾腾的包子,轻抓其褶皱处快速提起,赶快放进自己的吃碟中,在包子皮上端咬出一个小口,把其中的汤汁一口吸尽,然后再“消灭”包子皮。如果不这样操作呢?曾从美食大家梁实秋先生的文章里读到一个故事,说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碰巧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汤包,其中一位猛咬一口,一股汤汁喷射而出,把坐在对面那位搞了个满脸花,而肇事者则全无察觉,继续猛咬猛吃。更妙的是,受害者居然不动声色,安坐如常。饭店伙计见状,赶忙送了条热毛巾过去,不料这位客人竟徐徐言道:“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呢!”准备去吃汤包的朋友,不妨先读读这个故事,开开眼界,长长学问,学学技术。

kissing the fire(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