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微博,肯定有人在晒美食;朋友相聚一堂,肯定有人在说美食;走在夜晚的宝鸡街头,南来的北往的都在尝美食。宝鸡连续荣膺“最干净城市”和“最中国美食城市”两大殊荣后,来过宝鸡的游客纷纷在网上盛赞宝鸡获此荣誉实至名归。宝鸡网友更是当起了本地美食的义务宣传员,发微博、写微信、刷博客,让如同繁星一般的宝鸡美食再一次在网络上闪耀,“来最干净城市,尝最中国美食”成了又一个宝鸡人为之骄傲的金名片。
好风凭借力。在宝鸡美食美誉度和知晓度不断提升的当下,宝鸡又该如何借此东风,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呢?
打造一个品牌
岐山人待客,不管凉菜热菜是否放满了一桌,最后总要让客人吃碗臊子面,吃过了臊子面,才算是真正招待了客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人认为,招待远方的客人就吃碗面,太伤面子,不吃点生猛海鲜不足以说明我们的豪爽。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做臊子面的面粉,只有周原的小麦才最筋道;燣臊子用猪肉,这猪的体重年龄都要符合规定;臊子肉里的调味品,只能选上五味调料;臊子面里的五色菜,则代表“仁义礼智信”。可见,岐山人待客的一碗臊子面,是“天之所生、地之所长”化成的精华,是周公“制礼作乐”时手边的食粮,是秦人“一统六国”的力量来源,也是宝鸡人“耕读传家”思想的具象传承者。其实,宝鸡的诸多饮食大都“养在深闺人未识”,甚至现在使用的餐具和烹饪方法,早在西周时就已经出现。来自农户饭桌上的宝鸡美食,没有川菜、鲁菜、粤菜等听起来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但这恰恰是“最中国”美食的最好诠释。
来过宝鸡的游客经常会感叹,一碗臊子面,竟然是西周时期的;一盘擀面皮,竟然是皇宫流传出来的;一碗豆花泡馍,竟然还讲究个吃法。这让人吃惊的,其实是饮食背后的文化。
反观宝鸡美食的发展,缺少的正是以这种文化味道为凝聚力的品牌意识。“养在深闺人未识”成了美食发展的常态,而美食生产、销售的从业者,也很少能说清楚这些美食的由来。
餐饮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的,在激烈的竞争背后,地域文化的特色才是最终的取胜之道。兰州牛肉面、沙县小吃、山西刀削面、吴忠手抓肉、小杨烤肉、云南过桥米线等等在宝鸡遍地都是,包括源自西安的小六汤包在内,这些连锁经营的美食品牌,占据了宝鸡人的饭桌。
“最中国美食城市”的获得,对宝鸡的餐饮业发展是一个机会。打造一个涵盖宝鸡美食的餐饮品牌,建立起一个宝鸡美食的良好形象,才是宝鸡美食赢在当地、享誉全国的最终办法。近些年,已经有一些企业有意识地进行美食产业化经营,老康面皮、周公面、天利花锅盔等产品也已见诸市场。细看宝鸡美食分布,岐山擀面皮、凤翔豆花泡馍、眉县八大碗等,可以说每个县都有各自的龙头产品,让龙头产品带动其他产品,在强大的品牌经营理念下向外争取市场,应该是宝鸡美食发展的唯一途径。
作为最早注册商标的宝鸡小吃“张辉面”,已发展了 60余家加盟店。张辉告诉记者, 20多年前,他拿一个冰箱门板立在店门口,简单地写着“张辉面”三个字,没想到 20多年过去了,“张辉面”竟成了名牌,很多顾客从上学吃到工作,现在带着孩子来吃面,可见品牌的力量。
只有建立起品牌,才会有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愿意加入进来;也只有美食的产业化经营得以实现,才能带动其他相关服务行业发展,才能使宝鸡的第三产业不断壮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