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美食如何助第三产发展2

家乡区县: 宝鸡市金台区

建设一个中心
喜欢美食,又喜欢上网的人,肯定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网上有无数的攻略,讲的是在宝鸡如何吃如何玩。其中涵盖了岐山哪家面皮好吃,凤翔哪家肉夹馍好吃,眉县哪里的蘸水面好吃,陇县哪家的羊肉泡好吃等等。这些散落于宝鸡各地的美食,共同构成了宝鸡市民生活的美好画卷,但同时也形成了一道无形的网,阻碍了外地游客尝遍宝鸡美食的脚步。
出租车司机刘刚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游客问:“宝鸡有夜市么?”
刘刚答:“多了去了。桥南神农镇夜市、宝桥夜市、新福路夜市、南关路夜市、上马营夜市、高新区文理学院对面的夜市,还有小杨烤肉、阿记烤肉。”
游客问:“这些地方都卖啥?”
刘刚答:“烤肉、啤酒、炒菜、麻辣烫、火锅,啥都有!”
游客问:“烤肉、啤酒、麻辣烫是你们本地特产吗?”
刘刚答:“不是,我们本地特产是擀面皮、臊子面、八大碗、血条面,还有锅盔和挂面等。”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游客问:“晚上在哪能吃到?”
刘刚答:“晚上没有,都收拾摊子回家啦。”
游客追问:“那白天去哪能全吃一遍?”
刘刚答:“大街小巷全是,不过没个地方能吃全。”
刘刚所说的情况,正是宝鸡美食无法为旅游体验加分的一个重要原因:销售时间短,产业化程度低,没有一个集中的销售展示区。
销售时间短必然导致经营者所需食材可以自给自足,这也间接造成了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滞后,与之相关的三产服务业也就缺乏发展的动力。虽然目前市区很多擀面皮店已经采用原料配送的方式,但机器生产的面皮,因为缺少专业的制作工艺和相关评级,让很多人对面皮的口感提出了质疑,甚至有外地人怀疑这面皮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新建一个统一管理、经营时间稍长、经营品种比较齐全的专业夜市卖场,或许能解决目前宝鸡美食没有形成合力的问题。这样的例子很多,像台湾的士林夜市、成都的宽窄巷子、锦里,等等。
除了经营场所的硬件之外,对宝鸡的饮食进行产业化改造,配送食材进行量化评级,引入相关的退市制度,才能保证宝鸡美食的健康发展。这一点,咸阳礼泉袁家村民俗村已经做到了,或许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
有了软件和硬件的结合,美食经营所需要的科技、运输、生产、人工、咨询等第三产业,也自然会随之跟进,而餐饮行业的发展,则会与宝鸡旅游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探索一条道路
很多宝鸡人,愿意给外地朋友细数宝鸡美食:凤翔的豆花泡馍、扶风的鹿糕馍和落地花、陇县的核桃油旋和马蹄酥、凤县的热米皮和浆水鱼鱼、西府天地的辣子油饼和懒面皮、太白山的时令山野菜……完了还会说一句:“数不胜数这个词,就是为宝鸡美食而生的。”
其实让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的宝鸡美食,始终是“墙内开花墙内香”,没有能够走向全国,甚至在陕西的发展也是举步维艰。
韩立新是四川人,曾在一家川菜馆任厨师长,他研究宝鸡美食多年,有一套自己的理念:“我参加过宝鸡美食的一些推介会,发现与会者动辄就宣称自己是‘陕菜之乡’,一研讨就是怎么把陕菜推向全国,怎么和八大菜系抗衡等,我感觉有点不切实际。在我看来,宝鸡这么多的美食只有一个定位,那就是小吃。”韩立新凭着多年的川菜经验说,“可能有人感觉小吃听着小气,但你想想,全国有多少人在卖沙县小吃,我们所知道的杭州小笼包、天津狗不理、小六汤包,还有宝鸡的家外家、艳阳天,哪个不是靠小吃打出了一片天地。所以,宝鸡要发展美食,就牢牢把握住一点——靠小吃打天下。政府整合资源、提升形象,经营者奉公守法、精益求精,这事情就成了。”
无独有偶,代理宝鸡各县区知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业务的刘俭波认为,在目前的餐饮格局中,名牌小吃的竞争已经上升到地区之间的竞争,政府应该在竞争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从品牌打造、人员管理、产品特色等方面入手,做好企业的引导者、管理者。
对于理论层面的东西,普通的消费者是不在乎的,但他们在乎切实的消费体验。魏家凉皮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进入宝鸡市场不算太久,但魏家凉皮却已经成为很多消费者喜欢去的地方,这里不但有凉皮、肉夹馍,还有鸡腿、米饭等。
尝试臊子面标准化生产的袁欢欢分析了魏家凉皮的成功之道:“中餐服务、西餐环境,这是很多中餐连锁店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发展壮大的主因,而且魏家凉皮不管入驻哪个城市,总会根据当地人的口味进行相应的调整。现在火锅都要选择微辣、中辣和特辣了,我们很多美食还守着原来的配方,这样怎么能发展壮大?”
所谓“行动要看时机,开船要趁涨潮”,宝鸡美食的发展机遇已经到来。当前,正值我市获得“最中国美食城市”称号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当口,西府美食作为宝鸡文化以及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能实现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宣传文化、集中经营,从而形成发展的合力,必然会成为宝鸡的一块“金字招牌”,吸引四方宾朋。

kissing the fire(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